论儿童教育的出路

时间:2022-09-20 07:33:11

论儿童教育的出路

[摘要]传统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与此相应,儿童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灌输给儿童。而现代儿童观则认为,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实现其成长的。传统教育是学习取向的,现代教育是成长取向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儿童及其成长更重要。除了现代儿童教育观念,我们别无选择。

[关键词]传统;现代;儿童观;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01-03

有这么一种儿童观,它看不起儿童,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如果成人认为知识、道德、技能是重要的,那么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将它们灌输给儿童。这里的所谓重要。是在成人的世界里用成人的尺度来衡量的,而对儿童的成长是否有益,是否能为儿童消化吸收而有益于成长,成人是不管不顾也不懂得的。让婴儿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让吃奶的婴儿大啃牛排,成人或许觉得荒唐,然而对于儿童教育,他们却不知不觉地天天在做类似的事情:儿童不会什么,便教他学什么,而不管这种学习是否有益;甚至儿童学不会什么,也要强迫他去学。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往往是在坎坷与眼泪中度过童年的。

也有一种儿童观,它认为儿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和世界里成长的。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儿童的生命和心灵寄寓的屋所,失去了儿童生活、儿童世界,儿童正在成长的身心将无以为家。于是,相应的教育观便是,认识和发现儿童的生活和世界。认识和发现儿童是怎样展现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的。有这种儿童观的人是尊重儿童的人,是珍惜童年的人,甚至是崇拜童年的人。他们会发现儿童是探索者,是思想家,是艺术家,是梦想家,是游戏者,儿童是在好奇、探索、梦想、涂鸦、蹦蹦跳跳和歌唱中来展现自己的生活与世界的,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实现其成长的。有这种儿童观的人知道:儿童不是不需要学习,但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儿童的成长;学习只是儿童丰富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习是儿童实现成长的手段,但只是儿童实现成长的手段之一;学习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说儿童的生活就是学习。这种教育观不是不要儿童学习,但它强调:让儿童学习,要先弄清儿童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儿童喜欢学什么和喜欢做什么,然后让儿童尽兴地做,尽兴地学。

与前一种教育观强调从外向内灌输不同。后一种教育观虽然并不反对学习,不反对进行最必要的常识、规矩和技能的学习,但是它更强调由内向外的表达。儿童由内向外表达,即儿童按照自身的规律和发展的“时间表”(皮亚杰称其为“creodes”,译为“必经路径”,也有人译为“定径”)而成长。这种由内向外的表达也需要物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外部资源或系统的支持,因为儿童需要从外部吸取物质的、文化的、精神的营养。这种由内向外的成长同样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儿童的学习正是建立在儿童由内向外的成长之上的,是以儿童的成长水平为前提和基础的。持这种教育观念的人认为,儿童可以自由地表现其生命需要和成长的脉动,可以将自己的探索、发现、创造与感受不受阻碍且有尊严地表达出来。很明显,这种观念下的儿童不受外部的压迫,因而是自由的、幸福的。

不难看出,前一种教育是学习取向的。后一种教育是成长取向的。前一种教育是以成人为中心的或以教材为中心的,后一种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前一种教育往往以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拯救民族、实现国富民强为口号为目的,儿童只是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而儿童的生活、需要、幸福往往被忽视、被牺牲了。而后一种教育是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目的为本位的,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任何东西任何价值比儿童及其成长更加重要。让儿童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任何其他口号或目的都不可能比这一口号或目的更加高尚。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观中,就是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

前一种教育是传统教育,而后一种教育则是在传统教育中孕育和反叛而独立出来的现代教育,夸美纽斯(John AITIOS Comenius,1592-1670)、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ch Pestalozzi,1746-1827)、福禄贝尔(Fftedftch Wilhelm Frobel,1782-1852)、杜威(JohnDewey,1859-1952)、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苏霍姆林斯基(B.A.Suhomlinsky,1918-1970)、马拉古奇(Lofts Malaguzzi,1920-1994)是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中国的陶行知、陈鹤琴也是为中国教育变革作出不朽贡献的人物。后一种教育观是现代化的儿童教育观念。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道路和经验教训以及科学研究均表明,这种观念是正确的,是对儿童的发展有益的,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益的。

前一种教育是把成人世界的知识、技能教给儿童,必然使儿童过一种小大人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儿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生活,他在他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但让他过成人的生活。便是赶鱼出水,赶鸭子上架。尽管成人可能是出于爱意、善意,但是即便如此,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揠苗助长,是南辕北辙。在历史上,夸美纽斯、卢梭等人都发现了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他们之所以有这种发现,首先是因为他们对儿童的发现,他们发现儿童有一种生动的、独特的、有成长价值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把儿童赶出这种生活是可惜的、不人道的。

在前一种教育中,儿童被迫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而在后一种教育中,儿童可以依其天性,作为一个“探索者”‘思想家”“梦想家”“艺术家”“游戏者”来生活和学习,他是一个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后一种教育不但可以使儿童体验到幸福,而且更容易达成教育目的,更容易将儿童培养成为未来社会健康的成人。

在前一种教育中,成人以真理的拥有者、价值的评判者自居,因而他也是管理上的独裁者。他可以操纵、左右儿童,可以对儿童颐指气使,甚至可以体罚儿童。而在后一种教育中。成人是儿童的研究者、引导者、帮助者、大朋友。杜威、蒙台梭利、马拉古奇在这方面的主张最为鲜明。在后一种教育中,成人并非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成人要胜任引导者或幕后的调控者的角色,他就必须大练内功,以便做到耳聪目明、兰心慧眼。他要成为一个儿童的研究者,了解儿童世界可能存在的内容和各种过程,了解儿童当下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

在前一种教育中,由于不了解儿童,成人只是将自己的东西硬塞给儿童。教师看似积极、忙碌地工作着,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是好心办坏事。无法激发甚至压抑了儿童的发展潜能。而在后一种教育中,成人可以与儿童一起享受探究的欢乐、或长的欢乐,甚至可以从儿童那里找到成人世界所没有的宝藏。

可以说,教育者只有解放了儿童,才有可能解放自己;成人只有解放了儿童,才能解放所有人,才能解放人类自身。

我们的教育是继续徘徊在前一种教育中,还是朝向后一种教育变革,这是一个问题,不过这是一个容易抉择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新的教育观念变成我们的血肉,把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变成我们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教育行为。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将旧儿童观和旧教育观彻底铲除。

我有一个梦想,将来有一天,普天之下会自然而然地抛弃前一种观念,不想而能地实施后一种教育。新的儿童观将引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将引领新的儿童教育,新的儿童教育将培养出新的儿童,他们将成长为新人,而新人构成与建设的是新民族、新国家、新社会。这里的“新”指的就是“现代化”。

然而。教育是一个与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有普遍联系的复杂系统。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单靠灌输是无法建立的。必须由国民自己在自己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世界里播下新种子。人们愿意和能够抛弃传统教育并接受现代教育观念的路还很长很长。于是,中国教育变革的路还很长很长。

除了现代教育观念,中国还有别的选择吗?别无选择!因此,无论道路多么曲折,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21世纪的中国将会完成教育转型的艰难长征,尽管我们的起步略显迟缓,包袱有些沉重,步履稍嫌艰难。

上一篇:适宜婴幼儿发展的教育 下一篇:幼儿园收费亟待制度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