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矛盾与调适方法

时间:2022-10-03 05:08:41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矛盾与调适方法

摘 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复杂的择业环境,大学生择业心理呈现多样化特点,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宣泄,将会严重困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乃至择业。

关键词:择业;竞争;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矛盾

(一)竞争意识与信心不足的矛盾

大学生择业的竞争就是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竞争。通过大学学习,大多数毕业生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和职业愿望,希望通过平等竞争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部分毕业生勇于参与市场竞争,乐于在博弈中彰显自身价值。但也有部分学生担心自身所学非热门专业,就业口径狭窄;还有些学生因学业成绩差强人意,忧心自身知识储备存在欠缺,不敢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局面。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既愿意在竞争中展示自我,又因竞争实力不足导致就业自信心下降的矛盾心理。

(二)寻求安定与冒险心理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企业,而企业的发展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巨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部分沿海出口导向型企业纷纷减员、转产甚至倒闭。这些不利因素,都使大学生在去企业工作时多了一份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这种风险意识中表现为部分学生希望到部队、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在寻求职业安稳性的同时,冒险心理依然涌动。既希望拥有稳定的工作,又能够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虽是一种冒险,但可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可能成功的乐趣。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这种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高校大学生。

(三)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薪资低迷的矛盾

对于普通家庭,子女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支出首位。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每年的学费和住宿平均在5000-6000元,艺术类学生的学费在6000-8000元,加上生活开支等,一个家庭一年要有1万元的教育投入,这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多子女和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更是一笔可观的支出。教育成本的高投入会产生高回报的心理期望,毕业生普遍希望在高薪资的岗位、高薪资的地区工作。但中西部地区就业市场薪资低迷、沿海高薪地区竞争激烈的现实,使教育成本的高投入和教育产出的低回报形成鲜明落差,这种矛盾给大学生就业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四)奋斗成才与功力主义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信息通畅,绝大部分进取心强,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愿望比较强烈,盼望能有机会多锻炼,为早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理想、事业的追求上,他们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反对悲观、消极、颓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事业早日成功。

随着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面对种种社会变革,难以抵御物质利益的诱惑,导致功利主义盛行,主观对就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找到高工资、高福利待遇的工作改变自身境遇,提高社会地位。在求职择业时,很多学生偏爱追求物质待遇高,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经济利益成为择业首要考虑因素,一味追求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五)渴望公平竞争与社会不正之风的矛盾

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加上性格、兴趣、爱好,对于个人职业选择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盼望理想的择业环境、平等竞争的机会展示自我。但是,传统体制的弊病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请客送礼、走后门、递条子等社会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加之人才市场发育不健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因此,价值观与现实的落差,成为引起大学生择业心理冲突的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要客观评价自己,就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求职意向、在就业中的实力情况,并做出客观、恰当地自我评估,包括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自我社会角色地位等。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更要用"我适合做什么工作"的眼光来全面审视自己。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职业选择意愿,才具有现实可能性,这样的自我期待才能达到与现实的契合。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拼搏意识,自觉自愿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勇于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三)做好择业心理准备

一是要培养主动的求职心理。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适应范围,注意收集各方面的用人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修正职业意向和就业期望水平;二是要培养良性的竞争心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为大学生搭建了平等竞争的就业平台,只要勇于竞争,耐心选择,敢于决断,就一定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三是要培养终生择业的心理。择业是自己掌握命运的开始,职业的选择也是终生的,要有变换职业的能力,只要是"金子",就必定会有施展才干的地方。

(四)调整择业期望值

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不合理,就业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不正之风还有可乘之机,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用人单位自扩大以后,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这些都要求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认清社会需求,调整择业期望值,面对人才市场,勇于竞争,根据社会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应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李福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霍平,杨景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晓帆(1979-),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发展。

上一篇:城镇居民大病统筹基金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探析 下一篇:中美民事上诉条件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