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结合

时间:2022-09-10 07:13:32

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结合

摘 要:从17世纪初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开始,教育研究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上。20世纪初,量化的、实验的科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自然学科,并逐渐向社会学科渗透。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结合使用能够优势互补。

关键词:量化方法;质性方法;结合;建议

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一)量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在运用量化研究时,人们通常认为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价值观念问题,要保持价值中立,它依靠的是统计、测量和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客观、正式、系统的研究过程。量化研究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策略。

量化研究强调研究情境是预先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要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价值取向;多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如抽样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用数字来阐释和证明假设;强调价值中立,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多用演绎的方法,先提出假设并指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再用演绎法对假设理论进行检测。

(二)质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质化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质化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深入教育情景中,揭示问题的本质。

质化研究注重深入研究的自然情景中,去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质化研究用描述的方法,用文字或者图片来呈现自己的观点。质化研究强调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重过程而不重视结果,关注对研究对象的资料、阶段、要素等方面的考察,而结果往往是可以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形成或改变,质化研究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在收集尽可能多的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质化研究的结论,被称为"扎根理论",是深深根植于研究资料之中的。

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比较

(一)哲学根基不同

量化研究体现的是实证主义精神,而质化研究体现的是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意识。量化研究推崇逻辑实证主义,强调要以先前理论所推演的假设为基础,而后利用可靠的量化方法验证,获得可观察到的结果。

质化研究则是建立在现象解释主义基础之上。质化研究就是为了了解对象的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它倾向于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某种现象以便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使用的意义系统中去理解某种特定的行为。研究者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看世界,分析研究对象怎样建构了他或她的世界,通过彼此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对社会生活的共识。

(二)认识论基础不同

量化研究假定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客体关系,认为研究者可以置身于研究过程之外,不带任何感彩,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换言之,量化研究者把心理现象视为同物质世界具有同样性质的经验实体。但是,大部分质化研究的主张者反对主客两元论,强调"价值理性"的作用,认为知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是一种社会建构,任何一种知识都承载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价值中立"的知识。生活体验的主观性质使得客观、量化的方法失去了意义,只能采取理解和描述的方式进行把握。

(三)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不同

量化研究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过保持研究人员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外部控制的办法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而且用同样的方法在另外的环境中可以重复同样的研究并获得同样的结果。质化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对话关系,是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深入研究的实际情景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对话,获得对问题的理解。

(四)研究方法不同

量化研究多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如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质化研究则是人文诠释取向,质化研究包括人种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志、自然主义方法、现象学方法等以及这些方法中所包括的各种具体策略。如用田野工作、参与及观察、访谈、文本分析、历史分析、个案研究及叙事法等。

三、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的有机结合

定量研究范式与定性研究范式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而应该是互为补充,相互支持的。

(一)两种方法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两种研究结合的也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支持。首先是数学的发展。教育现在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这决定了教育的很多事实不能用明确的概念定义和量化。数学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方法以其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较强的说服力而具有许多其他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使教育研究者在大量的资料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克服传统的质化研究描述的缺陷和弊端,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现象的本质,精确地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基础。在分析大量的教育数据时通过数学方法和模型进行演绎计算对教育现象的关系和变量进行分析,使量化研究更加科学化,便捷化。同时随着计算机处理质化资料的软件的研制和开发,计算机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将更加灵活和广泛,这必将使得教育研究日益朝向科学高效的目标迈进。

(二)两种研究有机结合的具体策略

1、在主体层面实现两者的结合

人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研究也应该以人为主体。教育研究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研究者的研究水平都不高。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自身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理论认识以及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掌握两种研究范式的各种具体的方法与技巧,做到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在主体层面的结合,这是提高我国教育研究水平的关键。

2、具体研究方法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匹配

教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教育存在分为事实存在和价值存在。事实存在关注的是教育在时间、空间、财物等外在具体方面的"存在",价值存在关注的是教育的意义、价值、教育内外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内在抽象方面的"存在"。一般说来,与教育的价值存在关联较强的应偏重采用定性研究,而与教育的事实存在关联较强的则适于采用量化研究。

3、在实践层面实现两者的结合

具体操作方面,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去认识事物的性质、价值、关系,然后以此质性分析的结论为基础,把它作为量化分析需要加以证实的前提假设开展量化分析,找到客观数据,掌握决定事物的质的数量界限,弄清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证明假设的真伪。最后,应从这些数量和数量的关系中归纳揭示出更为深层的本质,并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和总结。遵循"质化-量化-质化"这样一个回归模式和规律,把量化和质化研究结合起来。首先是在哲学思辨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理论,然后由量化研究收集资料,验证理论,最后建立在这些数量的基础上再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定性分析,才能对事物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真正的把握。这一过程将不断循环往复,直至对研究的教育问题能真正地、深刻地把握。

参考文献:

[1]张伟香.量化研究--一笔不可缺少的教研资源[J].教学研究,2008,(1).

[2]鲜兰.论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J].教学研究,2008,(3).

[3]叶浩生.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9).

[4]吴慧,刘先进.教育量化研究"失效"的原因及其转化措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金利(1979-),女,重庆合川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河南城建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课程与教学。

上一篇:浅析美国调解的公司化运作模式 下一篇:电子合同及其法律效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