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树立“八个观念”

时间:2022-10-03 04:43:23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树立“八个观念”

摘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离不开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该文围绕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理论层面上论述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树立的“八个观念”,即通识教育的观念、创造性教育的观念、个性化教育的观念、实践性教育的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观念、学术自由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观念和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教育创新,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心,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面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仍难以完整地、准确地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观点,由于理论上的滞后,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各吹各的调”的现象,各高校以自己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制定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从观念层面上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有利于人们深化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认识,有利于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和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提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树立如下八个观念。

一、通识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过分专业化、轻视通识教育的倾向,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旨在通过非职业性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知识、增强社会适应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在知识方面是综合的、基础的,而不是纯专业的。通识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在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通过安排注重基础、人文、综合知识的课程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无论你从事何种专业,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否则你就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专业领域的研究对象,无法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在科学技术发展日趋综合化趋势下,对大学生的培养必须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让学生不仅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创造性,而且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富有爱国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创造性教育的观念

现代心理学证明,创造性不是纯智力问题,也不是纯知识问题,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指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深刻的反思力,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但是,传统的大学教育是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继承不重创新,重专业不重素质,重科技不重人文,重一致不重差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比较重视知识结构而相对忽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能力和技能培养。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相对忽视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科技启蒙的培养,这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普遍缺乏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缺乏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激情。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Colin Lucas)曾说:“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大学更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给他们以创造力。”21世纪社会发展将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在加速,专业知识的变化将更快。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在毕业后很快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高校必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学会怎样求知、怎样创造,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个性化教育的观念

富有个性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没有个性的人才不是创新型人才,没有个性的张扬,也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有不同的心理、情感需要,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大学教师不能漠视学生的差异性,材、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形式难免扼杀学生的个性。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曾经指出:“大学教学不能陷入一定的格式,有利于培养智力的教育通常都采取个性化的形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然而,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在工业化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深受工业生产的批量化、标准化的影响,“生产出一批批工具性的学生,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共性和统一性,却对人的个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重视不够”。高校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如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和选课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等,同时,教师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具有特色地发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实践性教育的观念

创新型人才最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必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特别要抓好教学实验、实习环节,解决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实践课要从简单的重复性、验证性实验走向新型的设计性实验,并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校内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学校可以设立课外实践创新学分,以学分的形式体现学生课外学习的成绩,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亲身体验与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率越来越高,他们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由不得他们自己,因而学习主动性不够。这是因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情况从基础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对专业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学学习,即使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也别无选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消极被动地在 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学生摆脱各种束缚成为自由、自主的人。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实行的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这种逐步过渡到专业教育的方法,一方面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在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过分专门化的教育导致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丧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但是又出现了新的主体性迷失的情形。具体表现在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缺乏,个人行为失范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我们要培养学生相对客观的而非急功近利的态度,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各种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来培养,使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学术自由的教育观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同一定的环境氛围分不开的,这里所指的“环境”主要是指文化环境、学术环境。创新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英国学者罗素说:“没有思想的自由,也没有时间使他们智能方面的爱好得以畅所欲为,从第一次进学校起一直到离开大学为止,从头到尾没有别的,只有一个长时期的忙碌于考试的赏赐和课本上的事实”,这只能使学生“一切自发的愿望都受到伤害和挫折”。陶行知也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一种宽松、争鸣的环境里成长。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各种学派、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鼓励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保证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术自由是大学灵魂之所在,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没有学术自由,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难以想象的。大学应以制度的形式鼓励学术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使大学成为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因此,让学生在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中,去学习、生活、研究、搞发明创造、参加自己喜爱的社团活动,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七、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观念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也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面对的一切问题。科学知识的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因而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成为教育活动的追求,在这种教育活动中,人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和承载知识的工具。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感情的,有思维能力的,有精神的,教育活动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升华,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培育、精神的培养,只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只给学生一些死的教条,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大学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同时引导学生以一种人文的观念关注科学的发展,使他们在科学精神感召下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清华大学某学生为了验证狗熊的嗅觉是否灵敏,先后两次把掺有烧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动物园的熊身上,导致数只黑熊受到严重伤害;云南大学某学生因为孤僻、多疑、猜忌,竟杀死四名同学,这看似幼稚却疯狂的举动,显示了单纯科学教育的偏狭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在大学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自由,实现更加完美的人生。

八、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知识总量剧增,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的更新急剧加速。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都要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现实的挑战,每一个人要想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终身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的:“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要求大学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大纲、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克服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进行“教”的改革,更要进行“学”的改革。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改革往往难以深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跳出“以教为中心”的框框。因此,要打破思维定势,在围绕“怎么学”上下工夫,打破灌输式、被动式、机械化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广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与教师“导”的统一,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为学生架起由“学会”到“会学”的桥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储备后劲。

上一篇:中美林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比较 下一篇:支持重音合成的汉语语音合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