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破封锁

时间:2022-10-03 03:35:46

1943年3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一道训令,将食盐、火柴、煤油、布匹、棉花、西药、硫黄、纸张、油墨等23种物品列为禁运品。严禁这些商品以各种途径进入非治安区,违者以通匪罪论处。

从此,太行山的抗日根据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

没有煤油怎么办?一般是用蓖麻油代替。但蓖麻油十分昂贵,可以食用,谁舍得点灯?所以,夜晚照明,大多是点篝火或松明子,再就是把白白的蓖麻仁串起来,这就有些类似蜡烛了。

后来不知谁发现,山上的柏枝可以熬油。把柏枝截成尺长,劈成片,竖放在大铁锅里,从上面点燃,再用石板和麻布捂住,让其发闷、发热。大锅下边捅一个小孔,放上盆罐,油自然就流下来了,黑亮亮的。这样的灯油点燃后,有一股淡淡的柏树味儿。

根据地群众晚上所用的光照,除小部分来自煤油外,大部分是来自这种柏油。

人不可无盐。没有海盐,只能自制土盐。但制土盐太费力了,而且所取的数量也太少。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少吃盐,或不吃盐。

山里人,的确是好多家庭经常不吃盐的。有盐的家庭是颇受羡慕的,村民们在相互谈论时,常说:“咱和人家没法比,人家的碗里是有盐的。”

八路军机关干部经常分散下乡。临行时,可以申请每日三钱盐,折叠在纸里,插到帽檐上。到农家吃派饭时,山民家里是不吃盐的。干部本想把盐偷偷放入自己的碗里,但看到山民可怜,一咬牙,便把盐撒进大锅里,大家同咸。

一次,抗日政府在河滩上枪毙一个偷公粮的干部。行刑前,这个干部悄悄掏出一包东西扔到了地下,大家不知是什么。枪毙后才发现,是一簇盐。原来是家人探望时特意奉送的,要让他在临死前享享咸福。可见,盐是当时最高贵的奢侈品之一了。

西药治疗比中药来得快,可西药在城里,如何通过重重封锁?

推着独轮车,扮成卖酱油醋的。木桶壁要制成双层,这样可以夹藏。桶壁千万不要制成上下两层,那样容易被发现。也可装扮成卖笤帚的小贩,帚把掏成空心,可以装药。还可利用刺猬。把刺猬盛在大筐里,下边放死刺猬,肚里掏空,放药。上边放活刺猬,浑身尖刺刺的,鬼子检查时不敢手抓。

火柴被封锁以后,太行山人普遍又拿起了祖先的火镰火石――最原始的取火工具。让铁匠打造一柄弯月似的火镰,从山上寻一块含铁量较高的石头,两相碰撞,溅出火星,再用特别细软的干草把火星引入,用嘴轻轻地吹,引燃,这就是火种。

往往从击打火镰,到燃起第一簇火苗,需要几分钟时间。如果火镰或火石老化,则耗时更多。所以,不少村里规定:一家有火,全村引燃。

所以,每到做饭时间,山村的石板街道里,到处是匆匆跑动着的来回引火的妇人……

(摘自《燕赵都市报》 图/李春明)

上一篇: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 下一篇:专业服务中顾客信任提升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