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木兮 木须有枝

时间:2022-10-03 02:53:41

【摘 要】论文写作中合理设置分论点至关重要,因此,应当让学生学会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设置适当的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层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使议论文“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笔者就从分论点切分方法及其细节做一梳理,期对解困议论文写作裨益些许。

【关键词】分论点;切分方法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从优化议论文的角度来探寻这些要求中的具体指向,可以解析为立意准确,论述清晰,论证有力,语言生动等,如何在具体写作中完成这些指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指导学生明白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出适当的分论点,深化主题,就如山中栽木,木须有枝才秀的道理一样。

下面就如何切分分论点提出几点方法和建议:

一、对“是什么”分类并举法

因为许多事物都存在多面性,多角度的阐释可以将命题往纵深延伸,对“是什么”分类并举法就是对命题的含义做一个细致的切分,因此分类并举是切分论点常用的方法,常见的有并列式、递进式两种方式,如议论幸福,总论点为:幸福是一缕阳光,一滴雨露,一阵清风。分论点是:幸福是一缕阳光,温暖冰凉的双手;幸福是一滴雨露,滋润枯凋的心灵;幸福是一阵清风,拂拭久积的泪水。分论点还化虚为实,内涵可知可感。

在其内涵切分时要防止角度交叉或从属,否则全文有嫌啰嗦。另外,还要注意在千字文中分类阐释的角度不宜太多,由于篇幅有限,如果分论点太多,议论起来就会显得琐碎肤浅,点到而止,所以一般以两三个为宜,每个分论点展开的篇幅也应大致均衡。

二、对“为什么”追根探原法

议论文写作就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如议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时,一优秀例文如此切入“为什么对一个问题的答案会丰富多彩”其分论点分别是:“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形成不同的答案”。互为因果,层层推进,步步为营,阐述了答案丰富多彩的原因,一气呵成,严丝合缝。

针对“是什么”提出分论点的时候也需注意几个细节:首先,一般说来,切分的几个分论点应该是递进关系,这样探究的原因才能由浅入深,逻辑性强。其次,围绕论述的话题或论题要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再次,分论点提炼为简洁的陈述句、判断句(或警句),发挥分论点扣题、现题、点题的作用。

三、对“怎么办”列举建议法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而议论文的写作最考验学生的实际操作等综合能力的地方就在于学生能否针对某问题提出上佳的建议,进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理性精神。例如广东高考作文曾命题为“常识”,一文从“易有三训”出发,导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提出“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另加此文语言精炼,判为当年满分作文。

从“怎么办”角度思索,其实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措施,进而在论述中推行做法,解决问题,因此在切分分论点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分而有序,每个分论点应该按同一标准回答同一问题;分而有理,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分而有序,分论点的排列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四、对“会怎样”正反假设法

凡事有因便有果,人们思维习惯于推导事情的结果,因此议论文也一样可以通过推断结果作为论证观点的分论点,让人觉得理论观点可信可行。分论点从正反两方面提出:顺着中心论点,从正面推出其必将导致的结果;反向中心论点,从反面推出其与中心论点相反的严重影响。两相对比,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便如双星拱月。如“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的分论点:“如果纪念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如果纪念融有理性光芒,便能赢得世人尊重”。进一步证明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对“会怎样”正反假设,推论结果须要牢记把话题或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作为前提,或正面或反面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将会产生的意义、价值、作用、影响,否则,容易造成另立山头的错误,导致全盘皆输。另外,正反分论点的句式应尽量一致,可以使得分论点整齐美观,一目了然。

学生掌握了以上分论点的确立、提炼方法,能在中心论点确定之后,快速展开论述,促使他们的文章条理清晰、脉络清楚,篇章完美,呈现“山有木,木有枝”的完美状态,真正达到新课标中规划的能力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浅谈力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