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3 01:59:16

浅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加快教育发展与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为当代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课题。“教师完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教师,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教师要构建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是“三个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适应现代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三个一”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体现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尽量考虑给学生提供一些激发性的情境,善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掌握历史规律。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针对性的探究式学习课题。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能力。当前已进入以信息为特征的时代,创新显示出伟大的作用,创新是人们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生的各种复杂的活动的行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讲,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就是现代高科技综合技术的结晶,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得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使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所以说,现代技术教育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更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在尊重差异的教学评价中培养创新意识。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以及基本技能都是有一定差异的。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差异,注重尊重差异的教学评价。尊重差异的教学评价能为学生创造和谐美好的、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一次“我能行”的习作口语表述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说“我能行”的经历和感受。我本着尊重差异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

“某某同学讲了在家中主动热情接待客人的事,他把彬彬有礼的动作、语言表述得生动具体。你真行!请掌声鼓励!”

“某某同学讲了帮助妈妈做家务,学会了洗衣服的事。大家说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有的说:“她是个能体谅妈妈辛苦的孩子。”

有的说:“她是个爱劳动的孩子。”

还有的说:“她是个爱干净、讲卫生、爱劳动的孩子。”

我在充分肯定他们评价的同时进一步引导他们:“谁能说说这位同学口述的事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有的说:“她没把洗衣服的经过说清楚”

有的说:“她没把洗衣服的动作讲具体。”

还有的说:“我觉得她把心情、感受再讲准确一些就好了。”

“大家评得好。我相信大家能够在今后的日子里做个优秀的好孩子。”

我肯定了所有孩子的评价,更加对孩子的创新精神加以肯定。

4.由“问”切入培养创新思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4.1 在“曲问”中激趣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促进学生的思维从静止的潜隐状态转到活跃的显现状态,从而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曲问含蓄幽默,符合学生心理,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开课时以问揭题,如: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什么?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兴趣。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4.2 在“推问”中求新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课文和原有知识结构为依据,把有关内容推想出来,得到新的结论,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由一点生发开去,扩散到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全面解决,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凡卡》一课教学结尾处,教师可相机设问:凡卡给爷爷的信寄出后,他的命运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现存答案的。学生要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课文主人公的命运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往往在这里展现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在自主学习中求新、求异,思维进入了一个创新的空间。

5.勇于探索,不断反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与消化几乎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他们可说是知识的奴隶,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创造者。因此,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但要接受、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还要敢于除旧布新,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学习中成为积极的探索者。通过探索发现新知,在发现后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升华、扩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最终实现自我创新,形成“探索――反思――创新”的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施:

6.1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赖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能动的安排学习时间,获取高效的学习方法,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提供学生想象的源泉,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6.2 通过问题情境、类文赏析阅读、辩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创新是一种富于神奇色彩的事物,创新写就了人类整个进步史,创新也给人类本身带来无与伦比的乐趣,让创新给学生带去取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尝试法 下一篇: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