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03 01:20:35

【前言】“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软件工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内容涵盖了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内容及其解决方案。该课程的最新技术资料大多数为英文版本,英文理解与运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和运用的程度。 双语教...

“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10-0006-02

摘要:本文对“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教学模式、作业及考核方式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实践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软件工程;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软件工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内容涵盖了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内容及其解决方案。该课程的最新技术资料大多数为英文版本,英文理解与运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和运用的程度。

双语教学可建立良好的英文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针对师生实际情况,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以及教师英语授课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合国情、校情的教学模式。笔者现结合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以供探讨.

2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选好双语教学的教材是第一步。近年来,各大出版社纷纷引进各种软件工程方面的优秀原版影印教材,教材种类数量繁多。国内和国外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差异:

2.1教材内容方面

国外的教材篇幅比较大,内容的纵深较大,既适用于本科生,也适用于研究生;既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课后阅读与自学;这是与国外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的,国外的教学是在堂上提纲式地讲授,学生课后通过读书、讨论等掌握教学内容,是以自学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国外教材内容的广博与这种方式相对应。

国内教材的内容主要涵盖课程的基本原理、运用及解决方案,对学生引导、启发的问题较少。学生基本是课堂听讲,课后看书,把教学课堂讲授的内容掌握就可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少。

2.2教材价格方面

大多数英文版教材价格昂贵,作者为展现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把教材编写得很厚,多达二十几章,但实际讲授中往往很难在有限的学时中讲授整本教材,这样出现了用全额书款买半本书的情况,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2.3研究问题的深度

英文原版教材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要比较深入,不仅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要针对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展开介绍,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针对以上差异,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的实际情况,本人采取综合多本原版教材来形成学生学习讲义的方式,这样既节省学生的开支,还扩充了知识面。我们选用了以下原版参考书:

软件工程理论的经典教材,英国著名软件工程专家Ian Sommerville 所著的Software Engineering(Seventh Edition),该书涵盖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各个阶段的内容,从初始的需求导出到设计和开发,再到软件项目管理。

澳大利亚企业级应用的设计与实现、数据库和对象技术方面的专业顾问Leszek A. Maciaszek编写的《实用软件工程(英文版)》,该书讨论了如何将理论与行业实践联系起来,即集中精力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以及解决重要的实践问题的方法。书中以一个主要的案例研究和两个小型的案例研究为中心展开叙述,提供了针对大型系统开发的软件工程,全面论述了开发生命周期、建模语言、工程工具、项目规划以及过程管理。通过主要案例研究的三次迭代,说明了迭代和增量式开发的概念。

这两本教材各有特点,一本以软件工程理论为主,另一本以软件工程的案例为核心。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国软件工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英文原版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并加以归纳总结,编制成讲义印发给学生,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降低了成本。在讲义中还附有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扫清专业词汇的障碍。在个别章节中还加入了适当的中文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双语教学讲义的编写从方便学生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双语总结归纳理解的能力,不便之处是加重了教师备课的负担。

3双语教学的备课

与传统的备课有所不同,教师要在熟练掌握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由于英文原版教材与国内经典教材内容组织与结构上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既要对原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同时不能忽视国内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将重要的知识点一一讲透、讲细。毕竟,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些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的内容。将软件工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时,如果学生们仅掌握了英语的表达与思维方式,而不顾其主体的中文表达,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偏颇,也就是学生不能做中文的试卷,不能理解中文的一些专业术语。因而,双语教学的备课,一定要兼顾中英语言,而不能是单纯的英语授课,或是单纯的用外语教材中文讲解。在备课时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积极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这也是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

4教学模式研究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的课堂模式有全外语讲授教学、半外语讲授教学、纯汉语讲授教学等。全外语讲授教学模式在我校不合适,原因是师生的英文水平与能够进行英文思维和表达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选用外文教材,纯汉语讲授的教学模式不应视为双语教学,而且这种方式还加大了学生对英文原版教材或讲义理解的难度,效果不好。总结本人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以下问题供探讨:

4.1师生的双向选择

双语教学建议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首先学生自由选择是否接受双语教学模式来学习此课程,由于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对外语的兴趣差距较大,统一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得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我校采用的就是一刀切的双语教学模式,将软件工程课程设为双语教学,针对某一班级开设。但上课时发现,有部分同学根本不听讲,或有的干脆自己买来了中文教材自学,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问及原因,学生回答是对英语没兴趣,英语成绩也不好,不想学双语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双语教学就很难推广。因此,建议把双语教学的选择权归于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英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没有兴趣的同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应一刀切全部要求上双语课程。

双语授课的教师也要自由选择是否愿意采用这种双语授课方式,这一方面的问题各高校都能解决,但是要注意的是双语教学的教师资质也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一方面英文水平要合格,可通过对教师进行双语培训、“送出去”进修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采用双语教学的教师最好是在用双语讲授此课程前,有过用中文讲授此课程的经验。本人认为这样更能保证教师对双语教学课程的把握,保证学生既能学到先进的理念及思维方式,同时还能将我国传统的教学内容掌握好,毕竟中英文教材在内容上的差异是不小的。

4.2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在授课方式上采用英、汉结合授课,教师要合理分配使用中英文的比例,方能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比如在课程的初始阶段中文授课多些,随着教学的深入增加英文的授课强度。结合所讲内容来选择中英文使用的比例,如基本概念及体系结构可采用英文讲述,而案例的具体分析,则以中文讲述为宜。授课节奏由慢到快,内容由浅至深,按“简单渗透――整合――双语思维”三个层次实施教学。

另外要保持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讲是新事物,很多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这种热情也很容易消退。对此,双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强授课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双语授课时的主要问题。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并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学生开口读英语、说英语。要加强师生的互动,这样学习的热情才不会消退,也有利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

在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本人采用了分组讨论法,即让每组选代表用英文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还有案例分析法,软件工程课程案例很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阐述更有说服力,并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学生用英设计说明书,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案例的讲解。对于平时课堂上的发言,都要记入平时成绩中并在期末总成绩中得以体现。这样就激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传送大量的教学信息, 使教学内容展示的时间缩短, 可以将文字难以表达、实物难以展示的教学内容用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可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增强授课效果。

4.4作业及考核方式

作业和考试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双语教学中可采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课后的练习和作业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文答题,煅练英文的运用能力。

考试方式本人采用英文题目,学生中英文作答的方式。这也为学生今后参加某些国际认证考试时做英文试卷打下基础。

4.5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来提高课程的管理与互动,一方面,教师可将软件工程课程的双语资料、学术前沿动态等信息搜集、整理并放到教学网站上,学生可以访问并下载双语资源或外语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可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可及时反馈学习的感受,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牛丽. 关于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几点思考[J].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7,5(2):49-51.

[2] 常青. 双语教学模式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开展中的探索[J]. 科技信息,2007:340-341.

上一篇:DFA最小化算法的探讨与改进 下一篇: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