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棉:白雪莲绽放黎明时

时间:2022-10-03 01:03:42

八棉:白雪莲绽放黎明时

8月16日,八一棉纺织厂大门前上下班的人流似乎要比往常密集。员工们大多着淡蓝色短袖工装,仔细看,便能从其胸前贴袋上的红色印刷字样辨别出一些不同。一部分员工的淡蓝色工装上印着“八棉”的字样,而另一些员工的身份显然不同,他们属于“天宏新八棉”。

“我们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再造了一个‘新八棉’。”新疆天宏纸业股份公司董事长王世超对出兵棉纺业首战告捷内心充满喜悦。

天宏新八棉产业有限公司2005年3月正式挂牌。虽然天宏方面反复强调“新八棉”与“老八棉”毫无任何关系,但只要走进八一棉纺织厂大门,任何人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关联程度实在不低。

一进厂门,右侧一幅大型标牌十分醒目,“建50万锭棉纺工业园,打造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中国彩色棉生产基地”。能如此响亮地喊出这样的口号,“老八棉”显然得到了强有力的外援。

在八一棉纺织厂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时出手相援的就是新疆天宏,八一棉纺织厂的品牌效应让天宏不忍割弃,于是,它所注册的新公司仍然打出了“八棉”的旗号。天宏新八棉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6亿元人民币,新疆天宏以现金出资占51%的股份。农八师一三二团以2万亩土地入股,新疆银力集团以先进的轧花生产线和厂房入股,新疆天融投资集团以“老八棉”的土地和厂房出资。

“员工基本上来自‘老八棉’。”王世超说,“但‘新八棉’10万锭用工只有500多人,万锭用工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仅此一项单位用工成本每吨即可节省600元。而‘老八棉’10万多锭用工接近万人。”

王世超点出了“新八棉”最新的一点。

“‘八棉’高峰时有员工9600人,号称万人大厂,那是在1998年。”一位“八棉”资深中层管理人员介绍,“1995年开始,‘八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经历了30多年的辉煌后,八一棉纺织厂几年前走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职工2个月领不上工资,库房里没有1斤原棉,全厂每天亏损34万元。时任八一棉纺集团董事长的张广新甚至向上级主管部门递交了辞职报告。

张广新曾将“八棉”走入困境的原因归结为“三多三少”:大路产品多,名优特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平销、滞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他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技术改造与生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同步进行,管理模式陈旧,人员不断扩张,新增效益很快就被新增负担所噬。

八一棉纺织厂“七五”期间曾投入3.2亿元技改资金,其中的1.83亿元来自银行贷款。1997年底,“八棉”的银行长期贷款高达2.3亿元,每年仅支付银行利息就需几千万元。技改使“八棉”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扩张,但效益却没有同步增长。

1985年,“八棉”每百元投入可创利税17.2元,到了1997年,同样的投入只能创造7.5元的利税。1998年,“八棉”管理和财务费用合计高达8000万元,以该厂当年预测的销售收入4亿元计,只有当销售利润达到20%以上时,才能核销管理和财务费用。而“八棉”历史上最好的年度,销售利润只有11%,上世纪90年代最后几年,只能维持在5%左右。

“在原有基础上的规模扩张、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钟久评价。

上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八棉”陷入了困境。

1999年10月,“八棉”有幸成为石河子垦区第一家获得国家债转股额度的企业,“八棉”的部分债务将转为国家股权。当时,托管这份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尚未正式在石河子露面。然而,“八棉”管理层的欣然之色已露于言表,他们甚至初步预测出21世纪最初一年的利润额。有关人士认为,“八棉”在世纪之末,搭上了国企改革的快车,这是老“三八”企业中最先显露出的一线曙光。

然而,5年之后,“八棉”最为期待的却是早日退出债转股,并迫切希望早日破产。他们希望“八毛”的模式尽快在这里重演。“等‘八棉’破产之后,天宏才会真正介入。”一位天宏的高管明确地表示。

“天业把盐化工做起来了,天富正在打煤炭的主意,天宏的主业是造纸,但原料始终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天宏该如何发展?”王世超去年赴任后便开始思索这一问题。白色的棉花引起他极其浓厚的兴趣,在此之前,他与棉花种植打了许多年交道。

天宏新八棉出师第一役告捷更坚定了决策层的信心,而天宏主业的扩张恰巧也与农八师建立百万锭轻纺城的目标不谋而合。“如果重组‘八棉’成功,老厂区的纺锭规模就可以达到55万锭。”王世超对此信心十足,“天宏还准备重组银河纺织,那里还有6万锭。”

王世超也有一些忧虑,“即使达到60万纺锭的规模,按照现在的用工定额,也只能消化‘八棉’3000名职工,还有3000人需要分流。”按照天宏规划的蓝图,所有这些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

但是,更加困扰新疆棉纺业发展的另一深层次原因是产业一体化问题。“农八师1994年就提出构建棉花产业链,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协调,理想中的产业链一直没有形成。”钟久说。

有关资料显示,中西部棉纺企业总的来说都不景气,有赢利的棉纺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东部服装业相对发达,很多企业形成了棉纱--织布--服装的一体化产业链。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初级纺织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特点,大路货需求萎缩。漫长的运输线加之产品更新速度迟缓,使得具有棉花资源优势的新疆棉纺产品失去了比较优势。

因为产业链的缺失,“八棉”长期以来只能处于棉纺产业链的最低端,大量的产品只是工业用纱和中间织布,离终端消费市场的距离十分遥远。“白雪莲”牌棉纱、棉布经过多层次的再加工,进入消费市场时,“白雪莲”已无影无踪。

几年前,“八棉”一位厂领导出国考察时惊喜地发现,名扬世界的“佐丹奴”牌服装其棉织品的用纱,就含有“白雪莲”牌精梳纱。这样的事例有多少?“八棉”人自己也难以考证。

“棉花加工成棉纱,可增值50―300%左右;棉纱织成坯布又可增值30―100%左右;再印染加工制成成衣、生活用品,还能再增值100―300%;进入消费领域时,还有10―50%的增值空间,甚至更高。产品如果不能占领终端消费市场,企业便无从掌握生产的主动权,疆内棉纺企业的困惑或许就在于此。”新疆纺织工业行业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对此深表忧虑。

对天宏新八棉来说,棉纺产业化的路还很长。

上一篇:八糖: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下一篇:直面市场工业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