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

时间:2022-10-03 11:31:27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我们对见义勇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少年儿童要不要见义勇为也发生了一些争论,提出少年儿童不应提倡“见义勇为”,而应提倡“见义智为”。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口号的变化,概念变化的后面或深处应当是有更深更根本的变化,那就是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包括策略、方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意义很大、很重要,是我们认识与教育的重大进步,应当支持。不过,概念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有一些问题还需持续、深入的讨论,比如,“见义智为”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呢,还是调整?“见义智为”核心与关键究竟是什么?“见义智为”怎样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发生链接?讨论的深入,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而且有利于整个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其一,“见义智为”不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而是从理念到方式的调整。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宝贵的精神财富。“见义勇为”倡导的是对正义的尊重、认可和追求,倡导的是一种维护正义的精神和风气。《论语・为政》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对正义的态度和行动,是勇敢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正因为此,《宋史・欧阳修》中说:“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见义勇为”是社会责任感的最高表现,它把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统一在一起,处在淬化状态,以“勇”的面貌出现,让人的心灵震撼,动人心魄,引人敬仰。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许多“见义勇为”的故事透射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正是这样的品格和精神创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崇高,推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对此,在我们历史的温暖记忆中,对“见义勇为”充满着敬意。坚守这一民族的“集体记忆”的框架,我们才会生发新的力量,向着新的历史进发。

当下尤其需要发扬“见义勇为”的精神。美国的迈克尔・桑德尔出版了其新作《金钱不能买什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在过去的30年里,市场和市场价值观渐渐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主宰了我们的生活。他还将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间的这个阶段,称之为“市场必胜论的时代”。不过,他坚定地指出,市场经济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市场经济而不是市场社会。金钱能买到的东西越多,社会的不公的问题就可能会更加凸显。他认为市场经济的腐蚀性正在侵蚀我们、腐蚀我们。金钱意识不断增强,以至垄断我们,那么道德感就会淡化,价值虚无就是市场经济腐蚀的结果,这是事实。教育是对未来的定义,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国家栋梁,这一公认的、浅显的道理提醒我们,“见义勇为”的品格不能丢,为正义而勇敢斗争的精神不能忘。

所以,“见义智为”决不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丢弃,而是一种调整、改进,其实质并没有改变,不仅不能改变,还要进一步发扬。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呼唤,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支撑。假若,“见义勇为”的品格、精神被金钱买了,丢弃了,将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背叛,将来历史是会惩罚我们的。

其二,“见义智为”的前提是“要为”,“见义智为”首先是“要为”,然后才是“智为”。

“见义智为”的前提“为”,“见义智为”不是“见义不为”,而是首先要“为”,其次才是“智为”。假若,把“见义智为”理解为“见义不为”,那必定是对“见义勇为”颠覆性改变,其实质是对正义、崇高、勇敢以及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的丢弃和背叛;这样的“见义智为”不仅谈不上什么“智”,恰恰是一种“愚”和“蠢”。必经重申,“见义智为”只是对“见义勇为”的调整性转变和改进,无论是“见义勇为”,还是“见义智为”重要的是“为”,“勇”与“智”只是对“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理念、策略的改变,以及最终呈现手段和方式的改变,不管怎么变,要“为”是不能变的,不能少的。

“见义要为”之“为”是什么呢?从字面看,“为“实质的责任行为。责任行为是一个人责任感的最终表现,没有行动的责任感是不存在的,只有把责任认知贯彻、落实在日常的行动中,责任感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对“见义要为”最简单,然而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是,“要为”,抑或“勇为”“智为”不只是最终的行动问题,即使是行动,也要依赖于导致行动的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因此,“为”还有责任情感体验和责任意志提升的因素,即,重在“为”还应重在这两方面的经历。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只有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的责任。”用尼采的话来说,“自由源于能自由控制自己”。显然,这样的责任意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让学生经历“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这一过程,比最终的行动更有意义。“见义”时这样的情感体验与意志锻炼的经历,对于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最终正确的“为”也是必然的。

往责任认知上说,无论什么样的“为”其实都是一种价值澄清和选择,是一种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一个主体自觉地感知、理解价值体系,并经由评价实现情感上的接受和确信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其实已超越了责任认知。中小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即使最终没有去“为”,也经受了一次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洗礼。所以,我们认为,“为”很重要,但“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坚持“见义要为”其实是一个丰富的过程,正是坚持的一种积极的教育。换个角度说,没有这样的过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为。

其三,“见义智为”的核心是以智慧的方法采取行动,以智慧的“勇”,争取更好的效果。

“见义智为”是针对少年儿童提出来的。这一要求既鼓励了少年儿童要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敢地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害怕,不退缩,不逃避,表现出新时代儿童应有的精神和品格,同时,又能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注重保护弱小的自己,不伤害自己的生命,以智慧的方式来巧妙处理,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毋庸置疑,“见义智为”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理念。一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在打击“不义”强者的时候,保护弱者。保护儿童就是保护未来,让弱小的生命健康、幸福地生长。二是执行世界儿童权利公约的理念,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这是国际社会、成人世界对儿童庄严的承诺,这一承诺尤其要在危急、危险关头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培养学生智慧的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有应变的能力,急中生智,生长起处理危急问题的智慧,成为一个智慧的人。总之,“见义智为”让“见义勇为”站到了儿童立场,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其实,“见义智为”不只是针对儿童的,也是针对所有公民的,也是对所有公民的保护。同时也对“大公民”面对“不义”的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谋,智也。“智为”把“勇”提升到以智为核心的勇。这样的智正是一种“勇”。“见义智为”不仅是对大家、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保护,更是对大家智慧的挑战和考验。“见义智为”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概念。

“见义智为”的本意,就是为“义”寻找一个适合的方式。适合的即为好的,适合的即“智为”的。所谓适合,一要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在危急关头,不要超越自己年龄所能承担的能力。具体地说,不要硬拼,不一定非要面对面不可,甚至可以儿童的“幼稚”“可笑”迷惑对方,发挥儿童特有的优势,以儿童特有的方式来处理。二要适合当时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就需要少年儿童审时度势,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此时,当事的学生已经在开发、利用环境,而且在创造环境了。三要在合适的时机,寻找其他适合的方式,包括求助他人,求助警察,不是单枪匹马,这样,弱势转化为强势,劣势转化为优势。

由此,可以概括出“见义智为”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见义智为”比“见义勇为”更具理性。

与“见义勇为”相比,“见义智为”更讲道德。智慧的核心问题是道德,道德离智慧而去,智慧就不是智慧,充其量是一种聪明,抑或是一种小聪明。“智为”从道德出发,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见义智为”本身就是有道德的表现。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集体,为了他人,维护正义,保护公共财产,爱护他者,这充满着道德的意义,闪烁着人性之光,道德之光。二是“见义智为”要从有利于当事人的生命、安全,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如果前一层更多的是表现出公德,后一层看起来更多的是来表现的是私德,其实也是一种公德。可以说,“见义智为”把公德与私德智慧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完满的体现。

“智为”不仅是一种理念和行动,而且还应当是一种武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愤怒可以作为勇敢的武器,这一武器可以制胜。“见义智为”,正是为少年儿童提供了新的武器。其实,他帮助少年儿童战胜了“不义”、邪恶、也战胜了自己。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上一篇: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下一篇:民国时期最牛“钉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