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研究

时间:2022-10-03 10:59:30

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规模化经营;研究

一、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性

在对传统的农业经营体制的扬弃与创新过程中,在经历了几种经营模式的探索和试验后,黑龙江垦区创建了为实践所证明行之有效的“四到户、两自理”的科学模式,建立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符合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深得广大职工拥护的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垦区多年改革的重大成果。在现阶段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生产社会化乃至全球化,我国这种个体的、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因缺少合作,专业化水平不高,难以与国外的农业资本家抗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个体的、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因为从播种、管理到收获等各个环节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负责,不符合这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农业生产不可能达到专业生产的水平。而规模经营,实行的是专业化生产,各个生产环节都可以安排有优势的人来做,整体经济效益必定要好得多。

2.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农产品的生产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就失去了坚实雄厚的基础,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整体效益。

3.实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零散,条块分割,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使用,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利于集约经营,严重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在农户小生产基础上实现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改革这种农户小生产模式。

二、影响垦区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流转政策,严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对于私自流转的,发包方有权终止土地承包协议,另行发包。在坚持土地长期承包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耕地流转制度,使小户家庭农场土地依法有序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一批规模家庭农场。更进一步扩大家庭农场自主经营权。在坚持和完善农垦耕作制度、轮作制度的前提下,放开家庭农场的作物种植权、产品价格权、用工权、土地流转权等,使家庭农场尽快实现从生产劳动者向生产经营者转换,推进家庭农场市场化。

2.科技因素。随着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家庭农场逐步建立起来,大部分农场职工会被淘汰出第一产业,而留在第一产业的家庭农场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会主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场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方式,提高农场职工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科学素养已达标的职工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率先举办家庭农场,推动了垦区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三、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的对策

1.规模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主体。1985年垦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承包到户,较好地解决了农垦职工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搞农业现代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规模经营就是解决职工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最佳、最有效的途径。现代家庭农场必须是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知识化的家庭农场,这样才能真正与现代农业相适应。因此,借鉴和推广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垦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务必对此项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纳入议事日程,着力推进。

2.因地制宜,构建规模家庭农场模式。从垦区实际情况看,创办规模大户受耕地承包形式和资金的制约,发展难度较大。创办股份制家庭农场有些条件还不成熟。显而易见,创办家庭农场联合体应为首选。家庭农场联合体考大户引领并以大户为中心,将分散的小型独户家庭农场组织起来,对下搞好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对上行使原居民组织职能。根据场型在10万亩耕地的农场创办10~20个规模家庭农场联合体,在10万亩耕地以上农场以管理区为单位构建家庭农场联合体,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的经济主导地位,真正建立起完全意义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农场联合体内组织门类齐全的专业协会,条件成熟后,逐步想规模大户和股份制家庭农场过渡,依据法律规定设立并进行企业登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规模家庭农场取代现代农场作业区(分场、生产队)几十年一贯制的管理层次,从而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全新的农场内部管理体制和农业产业化模式。

3.加大规模经营工作力度。当前,随着垦区养殖业、第二、三产业和农垦小城镇发展速度的加快,尤其是劳动制度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准备落实的各项工作。一是借鉴成功家庭农场的经验,总结、发现、培养本单位规模家庭农场典型,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从县职和离岗的居民组管理人员中动员和引导、从具备一定规模且有发展潜力的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中培养。通过培训,提高规模家庭农场科技文化素质、现代化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在坚持土地长期承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耕地流转制度,使小户家庭农场土地依法、有序想种田能手集中,发展一批规模家庭农场。三是按照“四自”目标,进一步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自。在坚持和完善农垦耕作制度、轮作制度的前提下,放宽家庭农场的作物种植权、产品价格权、用工权、土地流转权等,使家庭农场尽快实现从生产劳动者向生产经营者转换,推荐家庭农场的市场化。四是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方面发挥农垦小城镇吸纳和辐射作用,使职工种植业生产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和养殖业拓展,从事和开发第二、三产业。另一方面坚持内转外移相结合,强化培训,广开门路,引导农业职工离土背乡,到更宽广的领域和空间中去赚钱、致富、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芹.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

[J].经济研究导刊,2008,(7):12-13.

[2]陈艳红. 对东北地区农村土地适度规

模经营的思考[D].东北农业大学,2007.

上一篇: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下一篇:标准成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