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作文题剖析及优秀作文点评

时间:2022-10-03 10:26:29

安徽高考作文题剖析及优秀作文点评

【真题再现】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审题点拨】安徽卷高考作文题材料并不是命题专家凭空想象,而是有来历的。时间要追溯到2014年3月,双方当事人一方为“表演艺术家”宋丹丹女士,另一方为“剧作家”宋方金先生。

你看一切,要好比你是第一次或最后一次看到那样。如果这样的话,你在世上的日子就会充满荣光。――贝蒂・史密斯

在这个世界上,美妙的时光给人的温暖何止百倍。如果不能抓住那光辉,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不管往好里说还是往坏处想,每天其实都是战斗。――吉本芭娜娜

当时,宋丹丹在宣传新剧时抛出“拍戏不是拍剧本”等言论,在编剧圈引发争议。曾与宋丹丹合作过《美丽的契约》的编剧宋方金通过“编剧帮”发长微博称,在拍摄《美丽的契约》期间,80%的台词都是宋丹丹现场改戏,造成作品走样。3月15日,宋丹丹通过微博反击,称剧本如果好到如刘恒的《窝头》和梁左的《我爱我家》这种程度自己就不会改,随后又否认自己说过拍戏不用剧本。后宋方金再发表微博回应,并晒出《美丽的契约》前三集剧本,表示任由大众评说。

“要不要改动剧本”,宋丹丹女士和宋方金先生两人争执不下,安徽考生考场上绞尽脑汁,敏思苦想。考场外,网络上,同样不平静。新浪网曾做过一项调查,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截至6月8日晚10时,在“最奇葩”“最难写”“最高大上”这“三最”高考作文题中,安徽卷无一例外的分别以30.3%、18.3%、17.7%高居榜单首位。该题目除了不少网友大呼奇葩,无从下笔外,更有《北京爱情故事》、《大丫鬟》等剧的知名编剧李亚玲便发微博声讨:“安徽高考作文题‘改剧本谁说了算’,出题者不负责任近乎玩笑。高考作文可考文史哲功底和思辩能力,但不能考对某行业的专业了解程度。况影视业小众,普通孩子无渠道深入了解行业生态。尤其无条件上网的乡村孩子和不关注影视业的孩子根本无从下笔,他们无过错却遭重挫!想到会有很多孩子考场上抓狂就心酸。”

知名编剧对高考作文题感兴趣,这是好事,但是“出题者不负责任近乎玩笑”的言论却不敢苟同。笔者想说的是,安徽卷紧贴时事要闻,但并不是要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只是要考学生对团队协作的看法和态度,并不拘泥于编剧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旨在要求学生能对现实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是一道充满思辨色彩的好题。我们具体来看:

1从切入点的选择上来看,认同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均可以。

如果从表演艺术家切入,强调对台词改动的必要性。改,是为了更好。因为演员自身也是创作的主体,也有个性特征与艺术风格。根据自身特点而对某些台词作的改动,不是违背原作者的意图,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使原创作更理想。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剧作家的角度切入,强调尊重原创作的意图。因为随意改动,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原作的风格与思想,那么出来的东西就不完全是自己的了。而且一改还会一发不可收的任意改动进而使作品完全偏离原创作的意图。只要言之成理,说出道理来;只要不牵强附会,能让读者认同你的观点,都可以是好文章。

2从思辨性上来看,尊重与理解不失为上策。

能不能体现出较强的思辨性,对考生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单一强调表演艺术家做得对,或者说是剧作家做得对,都是符合原材料的。当然,命题者的意图应该并不是简单地要考生站队表明立场,而是希望我们的考生,深入地思考这两个看似都有理的类似常见争论背后的东西,并且推而广之到生活中去,一言以蔽之,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才是高考作文重点!

其实,相对于“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在这两者的背后,我们还依稀看着一位重要的角色――导演。要不要改,怎样改,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谁主张得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态度。双方本着开诚布公的原则,才能正确理会导演的意图,这样才能皆大欢喜。在这创作的过程中,改与不改,怎样改,都是过程中的选项。

3从选择的文体上来看,较适合选用议论文。

“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就“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意见。作为“裁判”的考生,我们该如何理解呢?那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吧。而这一过程中,议论文运用起来就顺手得多。要做到前面所说在审题立意时观点鲜明而不片面外,还要做到逻辑推理要可靠,最起码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推理常识,不可牵强附会。

4安徽高考作文题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内容贴近当代高中生的生活实际,接近新时期高中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回归理性,看重思辨,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舍弃以往“行走在消逝中”“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等一些所谓“心灵鸡汤”式的命题,会让学生觉得不实在,远离现实。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生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清晰地语言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踏踏实实的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功底,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背诵一些万能、通用的事例,而要锻炼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认真分析和把握题目内涵,才能完成一篇合格的文章

高考作文就是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难道不是吗?

例文一(安徽一考生)

山的思考

“爷爷,山的那边是什么?”一个孩子闪着明亮的眼睛问抱着他的爷爷。

“山”。老者沉吟着半响,望着四周的青山。若有所思,最后坚定地回答道。

“那山的那一边又是什么呢?”孩子似乎并未就此罢休,于是又继续发问。

老者这次回答倒也爽快多了,“还是山”。

故事就这么代代相传着。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从生到老到死就这么周而复始的活着,但始终没有人走出大山,没有谁去验证“山的外面到底是否还是山”这个千古谜团。

火热的夏夜,伴着叽叽的虫鸣声,全村的老老少少手执蒲扇在那棵饱经沧桑的大树下聚会。

年长的老者抚摸着身边的孩子,语重心长地说:“娃,长大了,一定要实现父辈们的梦――走出大山哪!山的尽头是很美的,那儿或是人间天堂。哪儿有的是欢乐,有的是笑脸,有的是任你们自由徜徉的天地!”

岁月悠悠,时光从指间点点地滑过。山里的人们仍没有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时间就这样慢慢流逝着……

后来,山村里终于有人走出了大山。

“山的那边是美丽的城市,美丽,繁华。”“走出大山的我,有着一阵窃喜,仿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人是在改变,思想在改变。改变才是颠簸不破的道理。”

一想到这,我觉得乡村的改变,以及我的改变又是那样自然,又是那样的自然,又是那样的合乎情理。

是的,父辈们的“山的那边还是山”的回答,这句向世人传递了成百上千年的话语,确实应该改变了。现在你常常听到的是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们必须放开自己的胸怀。

思想在变,行动在变,大山里的面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过去的茅草房、青砖房退出了历史舞台;放眼山村,鳞次栉比的楼房一栋栋矗立在村旁。电话、手机、互联网,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们处在深山,即使相隔千万里,宛如咫尺。

如今数码高清电视为我们送来了全球最新报道,向我们揭开了父辈心中的大山那边,一个不再神秘的天堂。

你听,山村里的长者在电视前拍着孩子的肩,“孩子,长大了,一定要走出大山,学好本领后,最好要重回故土,建设大山,让人们也来羡慕我们。到那时,也让他们知道外面山村里的生活已经升似人间天堂”。

长者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了人心。

大山在改变,大山的人在改变,正在向着人间天堂的目标迈进!

点评:

文章构思精巧,立意高远,条理清晰。第一部分,主要是没有走出大山的人,对外界好不知情,于是,“那山的那一边还是山”。由于大山的阻隔,人们的思想封闭。第二部分,“山村里终于有人走出了大山”,山里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好地变化,于是“大山正在向着人间天堂的目标迈进”。

文章的两部分,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条理清晰自然。到最后,文章的主旨――变通,改变,也就水到渠成了。作为考场作文,能有如此高的立意,实属不易。

阅卷现场评分:

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例文二(安徽一考生)

彻底的傻瓜才能让世界变光明。――宫崎骏

你的口渴止于一杯水,而非一片海洋。――安东尼奥・波契亚

学习他人,不断变通

历史是书,伟人是榜样,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身边的人随时都是自己的衡量标准。――题记

韩愈的《师说》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并不是只有那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长者才能作为从师的对象,而且你不一定能高攀得到这些。其实在你身边的人的身上多多少少也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学习他人,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善而从。择善而从并不是简单、一味的继承,我们需要思考。不是他人所有的优点都适合你,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

想要成为新人,我们先要从他人那里得到知识,这个只是不是他人“送给”的,最好是自己“拿来”的。当你发现让他人没有东西可让你“拿”时,你并不是就此止步,不应简单的满足。否则,你将亦步亦趋,永远在他人身后,止步不前。如果每个人都简单的满足,那世界也变得简单了,将是何等的枯燥、乏味。

如齐白石老先生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要的不知是简单的学习,更多的是创新。正如“表演艺术家”所言:“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的过程就是量变。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学习的过程就是量变。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人到新人,物到新物地飞跃和发展。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不管如何,学习到适合的时候,脱离他人的模式,追求自我发展是正确的。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鹦鹉学舌,很多例子都告诉我们:“演员不是念剧本”,是否“改动台词”,要根据“表演的需要”。

学习他人适时变通,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拘泥于时,更不是亦步亦趋。

学习他人,不断变通,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就不会落得人云亦云!

点评:

只有深得鲁迅大师的精髓,方能成就如此佳作。文中大量引用名言警句作为有力的论据,来充分说明要变通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内容丰富,论点突出,论证中充满了思辨的味道。虽然是杂文,但是文中却没有一般杂文的刻薄、尖酸,有的仅仅是理性的思索。学习他人,强调变通,看了作者的“高见”,难道不是这样吗?

阅卷现场评分: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总分55分

上一篇:政治题巧解“三法” 下一篇:矿井瓦斯地质影响因素及事故防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