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2022-10-03 10:15:22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摘 要】本文就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出了几种途径:教师酝酿情绪,尽快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心设计导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沟通和交流,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气氛;兴趣;活跃

一段时间以来,上语文课时,有的学生耷拉着脑袋,有的神情黯淡,心不在焉,没有精气神儿。回答问题时,虽座无虚席,举手者却寥寥无几,课堂成了一潭死水。我开始扪心自问,是自己不会上课了吗?后来,经过反思和大胆尝试,终于找回了课堂的生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教师酝酿情绪,尽快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舞台,是学生愉悦成长的地方,也是师生情感的栖息地,所以他不应是一个说教的场所。作为教师,一旦导入新课,就应以自己的最佳情绪、最适合的课感进入角色,以此来感染学生。执教《社戏》一文时,我先津津有味地给学生讲述了一段自己小时候看戏的故事,之后,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谈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会积极关注起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在歌曲《童年》的旋律中,动情地向学生倾诉:“童年时天上的彩虹,绚烂而美丽,童年是一首诗,清新而怡人,童年是放飞的风筝,载着我们的欢乐和梦想。让我们一起在鲁迅童年的往事中搜寻自己的成长痕迹吧。”一番话,学生立即打起了精神,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因此,课堂上,教师如能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如沐春风,学得也会轻松愉快。

二、精心设计导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一堂语文课,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好导语,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进入学习状态。导语可用竞赛的形式导入,《咏雪》可这样导入:“古往今来,咏雪的佳句数不胜数,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咏雪》中的佳句。也可解题导入。如《伟大的悲剧》一文,可这样设计导语:“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茨威格笔下,几位探险队员在南极经受了什么灾难,他们又给我们留下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该如何理解‘伟大’一词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就会急于了解课文内容。另外,还可以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导入。

三、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上,如若能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所教学生是刚入校的寄宿生,他们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回家前的最后一节课是语文,学生归心似箭,课堂气氛难以控制。而当时所学的课文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完成教学任务后,我灵机一动,何不根据本诗的感情,结合自己的心境,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此时的心情呢?学生一时来了精神,一个个语出惊人,引起师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最后两分钟,我安排学生酝酿情绪,齐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们将自己的感情发挥到了极致。

四、让学生深入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

语文是生活的再现,语文课上,让学生深入文本,从而更深地感悟生活,这才是语文课的真正使命所在,所以,语文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默读或齐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更深、更真,这样,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才更有效,课堂气氛才更浓厚,而非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热闹。

学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在学生吃透了教材之后,我让他们解读生活中的“行道树”,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回答不仅贴近文本,还很贴近生活,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位学生这样描述清洁工:“您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坚守在最脏、最累的工作岗位上,却给人们带来清新,谢谢你们!”另一位学生这样赞美农民工:“你们用勤劳的双手装点美丽的城市,而自己却住在窝棚里,你们辛苦了:”还有一位学生说:“刚结束的奥运会让我记住了志愿者,你们用满腔热情支持奥运,给客人带来最热情的服务,我们大家感谢你们:”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拓展了文意,而且在语文和生活间架起了桥梁,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生硬与沉闷,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关。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的中学生,思维很活跃,只要稍加指导,情绪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朗诵《黄河颂》时,可配以《黄河颂》音乐,播放黄河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的视频,学生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学生的视听感官就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致也高昂起来。

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沟通和交流,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篇课文只靠教师眉飞色舞的唱独台戏,学生是绝对不可能真正参与进来的。只有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师生在平等合作中互通有无,学生的思维才被激活,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学习《土地的誓言》时,一学生有一疑问:“在列举了东北美丽、富饶的物产之后,还要加上‘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黑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样的语句,是否是赘语?”学生的讨论就相当激烈,有说这些都是对故乡景物的真实描绘,寄托了对故乡深切的怀念,所以不啰嗦;另一学生的补充最为合理,除了表达强烈的思乡外,还为故乡增添了一种神秘感,这也是作者对故乡独特的感受,所以不啰嗦。这样的质疑、交流和沟通,会使课堂真正的活起来。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解放”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沟通和交流中学习,这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当然,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还不止这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用心体会和尝试,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就一定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和谐、自由、开放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韩立福.新课标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调研分析 下一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