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原理在游泳中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10-03 10:13:14

流体力学原理在游泳中的实践探究

摘 要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流体本身运动状态的研究,在实际中应用十分广泛。游泳是一项常见的体育项目,除了基本的体能训练,更应掌握一些关于泳姿的技巧,本文对鱼在水中游动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将其运用到人体游泳中,阐述了流体阻力和柔体形状之间的关系,进而完善现代的游泳技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流体力学 游泳 柔体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柔软物体的形状容易发生改变,以鱼为例,当鱼在水中来回游动时,鱼尾的摆动使其在水中获得一个很快的速度,鱼尾摆动其实就是对水流特性的一种利用,将此原理运用到人类的游泳中,对人的游泳速度研究意义重大。柔体的形状和流体的阻力有着很大关系,如何减小阻力、提高速度是当前游泳讨论的热点,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1鱼与人体力学的研究

1.1水流体的特性

1.1.1粘滞性

即是所谓的阻力,它是水分子之间相互吸引而产生的,在流体力学中称为“内聚力”,对水中的物体起牵制阻拦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粘滞性和温度呈负相关,温度越高,粘滞性越小。水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力比较稳定,粘滞性几乎不起作用。若受的外力比本身内聚力大,水分子间固有的结构被破坏,在相互吸引下会产生摩擦,和外力抗衡,外力越大,摩擦越是激烈,从而对水中的物体形成阻力。

1.1.2流动性

若受的外力比本身内聚力大,水层压力将会发生改变,产生局部高于其他水层的压力,此时为了保持压力平衡,高压区和低压区会有压力的转换,这个过程就是水流体的流动性。按照力学原理,施力必须有支撑点,而水流体在流动中,压强随速度在不断变化,物体在水中没有固定的支撑点,在获得反作用力时,许多冲量都被流动的水消耗掉了,难以取得陆地上的效果。

1.1.3难以压缩性

许多物体之所以能够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水流体具有难以压缩性,当大气压增强时,水压缩极小。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不管外力多大,水的体积是不会变的,因此,水的密度也比较稳定。对于水中的物体,水会根据物体的体积大小换取等量水的容积,所以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等量容积水的作用力,使物体重量被水的重量平衡。水是人体最多的成分,从这一点来看,人也具有一定的不可压缩性。

1.2鱼尾的流体力学分析

当鱼保持一个平衡姿势处于静止状态时,有其中心平衡线,鱼尾在这条线周围来回摆动,在水中会形成一定的作用力,总体是向前的,为鱼提供向前游动的力。鱼靠鱼尾的摆动获得向前的推动力,在摆动的过程中,若是从右侧向中心平衡线摆动,右侧的压强较低,相反的左侧压强较高,假设水作用于鱼尾的总力为F,此时便会分成两个力F1和F2,分别与中心平衡线平行、垂直,而平行于中心线的力F1 就是鱼游动的推动力。当鱼尾从中心平衡线向左侧摆动时,右侧仍是低压,左侧是高压,但此时与中心平衡线向平行的力F1在方向上有所改变,从向前的力转变到了向后的力,从推动作用变成了阻力作用。鱼在水中游动要有足够的推动力,所以在鱼尾摆动时总是高速摆至中心平衡线,离开时的速度则比较低,而且在摆动的过程中,为保证鱼能够正常前行,阻力必须小于所受的推动力,因此,其摆动幅度总是在鱼体的宽度范围之内。

1.3物体形状和流体阻力的关系

鱼在游动时,鱼尾摆动后肌肉放松,受水流体的阻力作用,此时鱼尾与中心平衡线在同一条线上,整个鱼体相当于处于静止状态。以龙睛鱼为例,从其肌肉紧张的状态来看,此时的鱼尾和划翅呈扇形的张开状,形成阻力且阻力点较多,方便其停止前进运动。当龙睛鱼在向前游动的过程中,鱼尾和划翅呈收缩状紧贴身体,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阻力点也逐渐消失,靠鱼尾摆动获得推动力。

2 流体力学原理在游泳中的应用

首先,鱼在静止时有其中心平衡线,人体也有,在双腿摆动的过程中,幅度不能过大,如果腿向下摆动的幅度较大,很容易增加身体对水截面,从而形成形状阻力;如果向上摆动的幅度较大,当脚露出水面时,水的压力下降,必会对动作有所影响,在蝶泳或仰泳等方式中,腿部的受力原理是一样的。由于在游泳教学中对此方面的忽视,许多教练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以至于运动员在训练腿部技术时没有科学明确的概念,导致训练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其次,将上述理论应用到个蛙泳、蝶泳、自由泳等游泳方式中,分别观察其在水中蹬腿时的表现,对其进行分析,从中不难看出,当运动员的蹬腿动作结束时会有短暂的间歇时间,如果此时腿部肌肉紧张,就会收缩,则容易形成阻力,尤其是脚背,会出现很明显的阻力点,这种现象在蛙泳和蝶泳中更为明显,因为这时是两腿同时完成动作,脚背的面积大,受力也大,差不多为自由泳的两倍。如果在间歇时间内,运动员腿部的肌肉呈放松状,则会减少阻力,阻力点也会逐渐消失,而且在腿上抬时,还能够对脚底形成一种推进力。所以,在游泳中,人体必然会受到水流体的阻力作用,此时若肢体能够保持顺着水流方向的姿势,则能取得更好的蹬腿效果,而且有利于节省体能,进而提高游泳速度。

3 结束语

游泳速度的快慢与力学的诸多方面都有紧密联系,当手、腿等身体部位当水中运动时,会对水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水也会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推动人体向前游动,但同时也会产生阻力,如何将阻力降到最低是研究的重点。在学习游泳时,要充分利用水流体的特性规律,找准人体中心平衡线,合理运用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效果,从而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兰亚红.游泳技术之流体力学理论探析[J].科技信息,2010,22(28).

[2] 明罡,红军.运用流体力学原理提高自由泳手臂划水中后期的推水效率探讨[J].游泳,2004,22(5).

[3] 于骜.游泳力量技术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11).

上一篇:论网络环境下的幼师语文教学 下一篇:论学校体育文化传承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