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声音:突破服装质量迷雾

时间:2022-10-03 10:06:51

三方声音:突破服装质量迷雾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国产服装开始逐渐扭转其原有形象,从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到民族特色的服装制作,中国服装精巧的做工、便宜的售价让其成为世界各大服装市场的新宠。但其中较为重要的质量却一直陷入一团迷雾中。质量门事件在各地也纷纷上演,不同质量的服装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都有极大影响。这与国家标准的管制、服装企业本身的品控,消费者的选择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对此,来自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的声音,均表示出对服装质量不断提升的热烈期盼。

官方:各地服装质量问题频发

据官方数据显示,各地频繁出现服装质量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北京市工商局公布近期对北京市场服装的质量监测情况,结果显示:5种童装全部掉色,还有2种成人服装“成分含量”不合格。

2009年深圳产服装抽查中,224家纺织服装类企业生产的446批次样品,检验合格307批次,抽样合格率为68.83%。其中,儿童服装抽样合格率为82.24%,休闲服装抽样合格率仅为64.60%。进口服装抽检六成不合格,杰尼亚,FENDI等名牌也被检出问题。

沈阳市消费者协会也公布72009年度沈阳市消协系统受理投诉和咨询情况。按投诉的性质来分,质量问题投诉1749件,依然排在首位,占投诉总量的69.5%,其中主要集中在服装鞋帽、食品、服务行业及电子信息商品上。按投诉的类别来分,排前几名的是服务类投诉439件,占总量的17.4%;服装鞋帽类投诉291件,占总量的11.6%。

企业:提高质量和自检水平

目前市场上质量门事件突出,囊括了国内外、大中小等各类品牌。服装在不符合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情况下便投入市场的情况,清晰反映出部分服装企业标准化基础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的意识淡薄。企业对相关标准的掌握和认识也有所欠缺。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所有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纺织服装产品,一律要在标牌上标注纺织品安全信息,否则将受到处罚。市场上完全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申请检测的企业比率很低。此外,纺织服装产品的相关标准更新快,内容复杂,不少企业缺乏相关专业人员,难以准确掌握标准的技术要求。

另外,由于服装行业进入门槛低,部分中小企业的检测能力不足,只能进行简单的常规性能和功能的检测,缺乏产品质量的核心检测能力,部分企业没有对产品的核心技术指标进行检测,这也是导致产品重要指标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各服装企业在加强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加大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加大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投入,提高整体设计能力,从而提高产业、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走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实现从单纯的代工到品牌营销,实现从使用劣质原料以压缩成本到向品牌要附加值的转变。在提高服装质量的同时,打造服装的品牌。如此才能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企业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越来越高。

消费者:信赖品牌服装

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在不了解各类服装的特点的情况下,应该明确品牌意识,品牌即意味着品质,具备一定品牌性的服装,其质量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信赖,而品牌对于消费者则以实际行动给予承诺。同样,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相关标准的逐步健全。2005年1月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目前中国服装市场样式的丰富程度和更新速度已经不亚于国外市场。国外品牌价格高,同时其型号和风格常常也不适合中国人的体型和审美取向。国产品牌质量的日益提高已经完全打破了洋装的神话,而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商建立了品牌意识,并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作为进一步的质量标准,消费者对于这样的做法非常满意,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将高品质作为企业的根本和出路。

上一篇:无纺布市场:我被“限塑令”撞了一下腰 下一篇:力果童装:自主品牌与新式营销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