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时间:2022-10-03 08:32:50

育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摘要 对一起育肥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测及诊断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11-0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寄生附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1]。猪附红细胞体病作为老病和二类传染病在猪蓝耳病和猪伪狂犬病横行的当下,往往不被重视或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进而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据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文献报道,1979―1993年15年间,关于该病的报道仅为5篇,1994―2000年7年间该病的文献报道只有54篇,直到2001―2015年15年间该病的文献报道突增2 133篇。该病分布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了我国很多城市,表明近几年该病发病多、范围广[2]。2015年7月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接诊了一起被当地兽医误诊为猪蓝耳病的育肥猪发病病例(安徽省滁州市某存栏200头生产母猪的规模猪场),其送检2头发病育肥猪,请求诊断、检测和确诊。通过对送检病猪进行临诊解剖和实验室诊断,最终被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经过改善发病猪群的环境条件和对症治疗,4 d后发病猪群停止出现死亡,采食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控制。现将发病与具体诊疗过程报告如下,为苏皖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提供科学参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 发病情况

一栋新建无顶棚的育肥猪舍猪群发病,该栋舍无降温措施,舍内温度较高,且该栋舍后面有一河流,夏季蚊虫非常多。该栋舍存栏育肥猪210余头,发病率约70%,被当地兽医诊断为猪蓝耳病,用头孢噻呋、左旋氧氟沙星、泰乐菌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第5 d后前来送检,送检时已死亡46头,死亡率21.9%。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39.5~42.0 ℃,呼吸急促、食欲不振或废绝,部分发病猪全身发红,部分发病猪皮肤和黏膜苍白、黄染。小猪的体质变差,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猪每日增加的体重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等。

3 病理变化

血液粘稠度变稀、颜色变淡且不易凝固;全身出现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心包出现积水,心肌松弛;肝脏轻微肿大,呈现黄棕色,表面有区域性坏死灶;胆囊膨胀,内部充满浓稠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呈现暗黑色;肾脏出现肿大,且有细微出血点,淋巴结肿大。

4 实验室检测

无菌采集送检发病猪的相关组织于2015年7月在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4.1 PCR方法检测

将采集的发病猪的内脏和大脑在实验室用常规方法进行研磨和冻融,应用PCR试剂盒进行遗传物质DNA和RNA的抽提、扩增并经琼脂糖电泳,检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4种病原。结果4种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4.2 细菌分离培养

在超净台中将发病猪的内脏接种绵羊血琼脂平板,放在37 ℃恒温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24 h后未发现绵羊血琼脂平板上有细菌生长。

4.3 涂片镜检

4.3.1 血液镜检。取高热期的病猪血1滴涂片,生理盐水10倍稀释,混匀,加盖玻片,放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有游动的各种形态的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虫体大部分围成一个圆,呈链状排列。红细胞呈星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另一部分存在于血浆中做不规则运动,折光性较强。

4.3.2 血片染色。取患猪耳静脉血1滴,将玻片预温至37 ℃涂片,自然干燥,用甲醇固定后,姬姆萨氏染色,置油镜下观察,可见附着在红细胞周围的粉红色或紫红色呈不规则环形或点状的虫体。结合上述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被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5 综合防治

5.1 加强饲养管理

在猪舍中安装4台大功率的风扇,并加盖防晒网,以降低栋舍内猪的肤感温度和高温应激。同时填平场内的积水坑,场外河沟喷洒杀虫药,杀灭蚊蝇及其虫卵,切断传染源(蚊蝇生活史中4个阶段有3个在低洼沼泽的积水中发育)。

5.2 治疗

本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血糖低、酸中毒,应当对症治疗,因此治疗的关键是防止猪的低血糖、酸中毒,对发病猪在饲料中添加3%~5%的葡萄糖和0.3%的小苏打,以提高猪抗热应激的能力。在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治疗用药时,血虫净为首选药物,按5~7 mg/kg深部肌肉注射,1次/d,连用3 d;对病情严重的猪,辅助静注5%葡萄糖、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在饲料中按250 mg/kg添加阿散酸(有效成分为对氨基苯砷),所有猪只都喂养,连续喂养5 d。通过试验,运用上述方法对猪进行5 d的治疗,除了6头发病严重的猪死亡外,其他的病情都得到了控制,发病猪群都开始恢复采食,后续猪只未见死亡。

6 体会

国内外学者对附红细胞体的生活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只称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认为该病原主要靠吸血节肢动物进行传播,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而在寒冷季节可以自然消亡的流行特点,这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最为主要的传播方式[3]。当环境温度高于30 ℃,湿度大于70%或猪只转群时,常会激发本病的发生。由于发病时间较长,猪身上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因此携带氧气的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猪正常氧气的供应,进而导致机体呼吸困难[4]。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有很多,但是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没有,大部分只是对患病时间较短和症状较轻的猪有效果,对病程较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治疗效果均不好[5],因此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借助于实验室诊断非常必要。

近年来江苏、安徽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态势趋于严重,因此很多养猪场损失惨重。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尤以架子猪多见。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再次感染会随时发生。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条件恶劣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的环境条件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7 参考文献

[1] 刘玲芳,袁增歧,张淑霞.附红细胞体病病原学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13(3):31-34.

[2] 贾杏林.猪附红细胞体分子诊断与致病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13-40.

[3] NICHKLLS TJ,VEALE PL.The prevalence of Eperythrozooz ovis infection in weaner a duit sheep in north easten victcia[J].Aust Vet J,1986,63:118.

[4] NONAKA N,THACKER BJ,SCHITLHOM Van veen TW,et al.In vitro maintenance of Eperythrozoon suis[J].Veterinary Parasitology,1996,61(3~4):181-199.

[5] 薛书江.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应用和免疫蛋白组学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4-5.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