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浅析

时间:2022-10-03 08:28:24

江西省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浅析

摘要 本文分析了江西省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了不少纠纷;部分退耕地没有做到适地适树,造林成效差;实施地区分散,管理困难。文章经过分析,提出了江西省退耕还林的发展策略,包括:完善退耕地土地流转合同,及时解决退耕还林中的纠纷;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造林技术改进;科学制定退耕还林地域,力求实现规模化发展。

关键词 江西省;退耕还林;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086-01

江西省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国土绿化进程加快;巩固了国土生态安全,生态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林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营造了全社会造林的浓厚氛围,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高。可谓创造了提升造林绿化水平,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崭新业绩,初步实现了国家得生态、群众得实惠的建设目标,书写了江西国土绿化建设的新篇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最终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真正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1 江西省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了不少纠纷

在江西实施退耕还林之初,特别是2001年、2002年,由于部分群众对退耕还林认识不足,对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持怀疑态度,再加上当时耕地还需交纳农业税等有关费用,认为即使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能及时到位也会被乡村二级抵扣各种税费。因此,退耕还林积极性不高,为了按时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出现了部分乡镇把任务分解给村、组干部,而村组干部只能自己承包农户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但在承包农户的耕地时又因部分农户外出务工、及农村的习俗等原因,没有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而只是口头约定,以致当后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及时兑现,特别是当取消农业税后,那些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退耕地出现了不少纠纷,甚至出现了群众上访事件。

1.2 部分退耕地没有做到适地适树,造林成效差

2001年、2002年江西实施退耕还林面积多达220万亩,涉及的县多达65个,而造林苗木准备不足,苗木品种较少,以致,部分地方出现了见苗就栽的现象,没有做到适地适树,特别是对“冷浆田”没有精心选择适生树种,因此,部分退耕地造林成活不高或造林成活后,树木长势不良,退耕农户在国家政策性补助到期后将难于从退耕地所栽植的林木中得到收入。

1.3 实施地区分散,管理困难

2001年开始,江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省份,到2006为止,国家就已下达了我省775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任务。虽然,从表面看我省退耕还林的总面积不小,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实施地区非常分散,仅江西南城县12个乡镇2002年、2003年退耕还林任务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5万亩,涉及的农户多达1万多户,涉及的小班个数4?500余个。其结果就造成退耕还林工作在各地是零零散散、不能成规模。这样的局面给退耕还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另外,小面积的退耕还林还很容易又因为不成规模,监督力度也不够,就会被毁林复耕,或者树木被乱砍乱伐,导致难以真正达到退耕还林的效果。

2 江西省退耕还林的发展策略

2.1 完善退耕土地流转合同,及时解决退耕还林中的纠纷

退耕还林工作在我省的开展,其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都是巨大的。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兑现32.84亿元,其中种苗补助3.88亿元,现金补助资金2.52亿元,粮食补助资金26.44亿元,惠及农户145万户约588万人,人均获得补助559元。这对于改善退耕还林后我省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另外,退耕还林后,对于改善我省水土流失、空气环境质量恶化等都会起到显著的效应。这种全省受益,农民得利的好事一定要好事办好。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强对退耕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视,严格按照赣退耕办[2006]03号文件“关于做好有关政策调整后退耕还林流转合同完善工作的通知》要求办事,承包户尚没与退耕户签订合同的要积极完善退耕地土地流转合同;签订了合同的,要尽快对退耕还林承包合同中的相关条款进行完善,确保退耕农户的利益不受侵犯。同时,要强化查处工作,畅通渠道,明确查处纪律,确保公正、公平的开展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尽快做出处理决定,及时向举报人反馈调查结果。从而,及时解决退耕还林中的纠纷,这样才能做到退耕还林稳得住、不返耕。

2.2 坚持适地造树的原则,加强造林技术改进

对于那些不适宜在退耕地生长的树木应及时调整树种,坚持做到适地适树。同时,农业、林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也需要加大对造林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反季造林技术、“冷浆田”适生树种的研发。对于造林树种的选择,一般的原则是在不影响造林效果及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层面上,应该更多的考虑农民经济效益的问题。为此,各地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气候、土壤条件,在国家对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多种植一些见效快、效益高的树种,不断调整经济林比例,允许退耕农户自由处置自家退耕地上种植的经济林,获得林产品。另外,也可以推广林下种草。在退耕地内种植苜蓿等适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草养牧,推动养殖业的发展,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另外,油茶、竹类在江西具有广泛的种植,且江西的气候适合油茶、竹类生长,可以综合考虑在退耕还林工作中以油茶、竹类作为还林树木。

2.3 科学制定退耕还林地域,力求实现规模化发展

对于项目的开展,要更加科学的规划,尽量使工作能够兼顾规模和各地开展的必要性相结合,通过严格的分析,明确各地退耕还林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尽量在不影响各地环境改善的前提下,使退耕还林工作成规模化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政府可以集中精力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树木自身的生长。对于已经完成退耕还林的地区,要加强管理,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对一线的广大退耕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做好林木抚育、病虫害防治、森

林火灾预防和人畜破坏等工作,政府可以引进退耕地管护奖惩制度,并对退耕地区的生态林管护进行适当的补偿。

3 结束语

对于退耕还林工作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接受,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问题。感觉种上树了,就会影响自己的粮食产量,甚至很多农民会认为国家补助的那些钱远不如自己种地的收入大,所以对于退耕还林的抵触情绪比较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从推动江西全省农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的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必须考虑退耕地区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以确保农民增收、生活水平的稳定与提高,这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必须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引导退耕还林工作中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案,用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思路来对待,并且逐步完善退耕还林工作的各项政策,因地制宜的制定具体的工作细节,这样才能使我省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得以持续进行下去,并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江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取得的成效[EB/OL].

[2]江西省退耕还林现状[EB/OL].

[3]张超,彭道黎,谢晨,黄东.西南地区退耕还林现状与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1,6.

[4]冯艳红,李延涛,陈李根.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1,19.

[5]鲁顺保,丁贵杰.竹类在江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3).

上一篇: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方法探讨 下一篇:制造压力容器中焊接的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