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冥界考略

时间:2022-10-03 07:24:35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冥界考略

摘 要:文章以冥界演进为视角,以敦煌写卷中的《唐太宗入冥记》、《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宋代《玉历宝钞》、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中心,对《西游记》中的冥界渊源进行了考察,指出《西游记》中冥界诸元素可上溯到《入冥记》、《目连变文》和《阎罗王授记经》,中间经由《玉历宝钞》和《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传承,最终沉淀在《西游记》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文献传播链条。

关键词:敦煌写卷 西游记 冥界 地狱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136-04

众所周知,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故事源于敦煌写卷S.2630《唐太宗入冥记》,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此故事情节之演变①,而对《西游记》中冥界之渊源较少关注。本文以敦煌文献为中心,并钩沉相关传世文献,对《西游记》中的冥界进行剖析,分析其渊源和演进,以期对《西游记》成书过程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从《唐太宗入冥记》到《西游记》

唐太宗入冥故事梗概见于张鷟《朝野佥载》,涉及冥界仅有“太宗入见,冥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两句[1]。敦煌所出S.2630《唐太宗入冥记》写本残,惟冥界审判一节较完整,故得见其冥间大致面貌。

此故事讲述太宗由通事舍人唱名,遂被使人领至阎罗王处设拜,因太宗拒拜阎罗王,阎罗王 “羞见地狱”,便安排判官崔子玉推勘。使人领太宗至判官院,太宗拿出李乾(淳)风书信递与崔子玉,崔子玉对太宗说明入冥缘由,是因为建成与元吉在冥间“频通款状,苦请追取陛下(对直)”,故追太宗到冥间对质,期间六曹官入见太宗。善童子查得“太宗并无善事,亦不书写经像”,又查得太宗曾“天下大赦,三度曲恩”,判放了36553人,并就此事询问了功德使。崔子玉命六曹官送上太宗文簿,上有太宗命禄,言“皇帝命禄归尽”,崔子玉遂再为添加十年命禄,以“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为问头,替自己在阳世求得一高官,以“大圣灭族兴国”作答,替太宗终结了这桩冥诉,萧登福[2]、卞孝萱[3]、程毅中[4]均认为此文的年代大概在武周时期。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尚无太宗入冥的故事,直到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出现,太宗入冥才作为重要故事情节出现。世德堂本《西游记》刻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是现存最完整的,也是最早的百回本[5]。作为《西游记》中天上、人间、地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冥界在取经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②、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法门》、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蜇·圣显幽魂救本原》等均涉及冥界,其中孙悟空大闹冥界、真假猴王闯冥府、寇员外冥界还魂等故事均为《西游记》中精彩之笔。

《西游记》对冥界的描述以第十回最为详尽、完整,讲泾河龙王在冥间告太宗“许救反诛”,冥间秦广王遂遣鬼使勾太宗入冥对质。唐太宗初到冥间便有酆都判官崔珏来迎接,太宗遂将故人魏征书信递与崔珏,这时一对青衣童子来请太宗,进入一城,是为“幽冥地府鬼门关”,途中遇见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建成、元吉前来索命,被鬼使喝退。在森罗宝殿,见到十代阎君,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太宗与秦广王说明缘由之后,秦广王命崔判官取生死簿,欲查看太宗阳寿天禄,崔珏私改文簿,加注了二十年阳寿,后十阎王遂差朱太尉、崔判官二人送太宗还魂。朱太尉、崔判官二人带太宗巡游地府,过背阴山,看十八层地狱,至奈河,桥梁使者来迎,太宗过金桥,旁边还有银桥、奈河桥,过了血盆苦界,来到枉死城,见到“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鬼魂”来拦太宗,太宗借相良十三库金银散与这些饿鬼,许以“水陆法会”,方才得过,遂到“六道轮回”之所,返回阳世。

在具体细节上,二者之间相似点颇多。在《入冥记》残卷开头,唐太宗说“忆德(得)武德三年至伍年,收六十四(目之)日,朕自亲征,无阵不经,无阵不历,杀人数广。昔日,今受罪由(犹)自未了,朕即如何归得生路?”而在《西游记》中唐太宗到了枉死城之后,有“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鬼魂”前来拦阻,在情节上颇为相似;《入冥记》中判官崔子玉在《西游记》中变异为“鄷都掌案判官崔珏”;《入冥记》中是李乾风写书信给崔子玉,《西游记》中变异为魏征写书信给崔珏;《入冥记》中崔子玉在冥间太宗文簿命禄上添注十年,《西游记》中崔珏在生死簿上添注二十年,可知冥间判官、生死簿、冥判等要素在几百年的传播中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二 《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等文献与《西游记》

《西游记》中冥界 “十王”、地狱、奈河(桥)等,《入冥记》中均无,应是唐太宗入冥故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有所吸收、融合演变的结果。

敦煌所出《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以下简称《目连变文》)和《阎罗王授记经》、宋《玉历宝钞》、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以下简称《目连戏文》)等作品中的冥界书写,对考察《西游记》冥界来源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敦煌写本S.2614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原题)叙述了目连冥间救母之历程,对冥间之神灵、冥判、地狱描写甚为全面,其中有明确抄写年代的为贞明七年(921年)S.2614写卷。唐孟棨《本事诗》中载:“诗人张祜,未尝识白公,白公刺苏州,祜始来谒。才见白,白曰:‘久钦籍,尝记得君款头诗。’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谓?’白曰:‘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非款头何耶?’张顿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尝记得舍人《目连变》。’白曰:‘何也?’祜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也?’遂与欢宴竟日。”[6]北图盈字七十六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卷末有“写尽此《目连变》一卷”之语,可知《本事诗》中“《目连变》”显系《目连变文》简称,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则敦煌写本《目连变文》至迟应形成于825年前。《目连变文》中对冥间地狱的描写浓墨重彩,意在宣扬地狱之果报,与《西游记》中对地狱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敦煌写本《阎罗王授记经》系伪经,又名《佛说十王经》,抄本甚多,抄写年代最早的为开平二年(908年)S.4530写卷[7]。此经叙述“亡人”从一七到七七、百天、一周年、三周年依次经过冥间十王的审判,对冥界叙述颇为完整。此经的年代,萧登福[8]和太史文[9]认为出现于初盛唐时期,而塚本善隆[10]、杜斗城[11]、张总[12]等则认出现于晚唐或唐末,后说当是。《阎罗王授记经》是最早记载“十王”的文献,是《西游记》中冥界十王的源头。

善书《玉历至宝钞》系承《阎罗王授记经》而来,《藏外道书》中收光绪十六年刻本(1890年)《玉历至宝钞》,书中所附《李宗敏考核玉历志》言:“《玉历》一书,受自道人淡痴,而勿迷弟子传之者也。乾隆辛巳,敏客居江右见之,系宋版旧本二十三张”,文末有“大宋绍圣五年(1098年)勿迷抄录劝世”之题记[13],则《玉立至宝钞》至迟当成书于绍圣五年。此书在宋代撰写核心部分共计二十三张后,在流传过程中当又有所损益,故不是成于一人一时之手[14],此书的冥界组织更加接近《西游记》,对冥界十王地狱叙述完整、清晰,在十王之外,又加入了玉皇大帝和观音菩萨,冥界体系更加完整。

《目连戏》自北宋时就已搬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15]。朱恒夫认为,宋杂剧《目连救母》的情节内容基本上等同于变文的内容[16],知此戏与变文甚有渊源。明郑之珍将明中叶以来广为流传的目连戏汇集整理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刊行于万历壬午年(1582年)[17],在当时发生了很大影响,戏文对刘氏在冥界遭遇描写得十分详尽、完整,可视为明代中叶以来的冥界面貌,是说唱艺术的杰作[18],对以十王地狱为核心的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文献,对冥间王者、冥判、地狱均有十分详尽的叙述,除《目连变文》外,其他文献中都对冥间十王及其名号有所交代,其名称、次序基本一致,表明了这一信仰传播的稳定性,是明清以来地狱类善书的雏形。从《唐太宗入冥记》到《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玉历至宝钞》,再到《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西游记》,冥界的发展演变脉络清晰可见。

为了分析论述的方便,现将上述文献中的冥界列表整理为表1、表2:

从表1、2看,从《唐太宗入冥记》到《西游记》,冥界演进之轨迹还是较为清晰:

其一,从时空观念和人物形象来看,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宇宙观是天界、人间、地府,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颇为相似。孙悟空上至天宫,下至冥界的行动又和目连救母故事中目连上天入地的形象极为相似,二者之间显然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其二,从文献中的记载和石窟遗迹来看,地藏十王信仰一直延续到宋代。《佛祖统纪》卷四十五云:“永叔初登政府,苦于多病。尝梦至一所,见十人冠冕列坐。一人曰:‘参政安得至此?’永叔问曰:‘公等非释氏所谓冥府十王乎?’曰:‘然’。”[19]其事未必实有,但也说明十王之说在北宋时已广为流传。大足石刻中的253、117窟(五代)、泗州普照王寺(1072年)、石篆山9窟(1096年)、宝顶山20龛(1159年)等,均有创作于五代至南宋的地藏十王图像,其依据即为敦煌本《佛说十王经》[20]。如此看来,《西游记》中的冥界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中对地狱的称呼尽管受到了道教“九幽地狱”的影响,但其中对冥间的描写显系来自佛教十王之说。《西游记》中写及冥界“十王”的情节较多,如一节写孙悟空酒醉之后入冥:

只见那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罗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两人道:“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慌得那十代冥王急整衣来看;见他相貌凶恶,即排下班次,应声高叫道:“上仙留名!上仙留名!”猴王道:“你既认不得我,怎么差人来勾我?”十王道:“不敢!不敢!想是差人差了。”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帘洞天生圣人孙悟空,你等是甚么官位?”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悟空道:“快报名来,免打!”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十王道:“上仙息怒,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错走了也?”[21]

在这段故事中,除去十王之外,冥吏勾人情节与《黄仕强传》、《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非常相似,知此类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

另一节是《西游记》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唐僧对乌鸡国国王说:“陛下,那怪倒有些神通,变作你的模样,侵占你的乾坤,文武不能识,后妃不能晓,只有你死得明白;你何不在阴司阎王处具告,把你的屈情申诉,申诉。”国王回答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22],也提及了十王。

从表2看,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已初具规模,而在敦煌本《佛说十王经》中定型的冥间十王依次是:秦广王、宋帝王、初江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西游记》中秦广王、阎罗王、转轮王的次序与《佛说十王经》中诸王的次序相同,只不过在《西游记》中,把“五官王”写作“仵官王”,把“五道转轮王”写作“转轮王”,可以说是十王信仰在宋以后影响的遗存。《西游记》故事是经过长期的流传和许多人的创作,最后由吴承恩再创作之后写定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十王”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

《西游记》里,还出现了“幽冥教主”地藏菩萨的形象。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蜇,圣显幽魂救本原》中说他住在“翠云宫”,统领着冥间十王,这种结构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已经出现,至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时即已定型。

其三,《西游记》中冥间“奈河”及奈河桥的来源。表1说明,自从“奈河”出现在《目连变文》中后,在《阎罗王授记经》、《玉历至宝钞》和《目连戏文》中均有对奈河及奈河桥的记载,并且奈河上的桥梁不止一所,还有金桥、银桥等,而对“罪人”过奈河的情景描述,在《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目连戏文》、《西游记》中非常相似,均描绘为“罪人”在过奈河前脱衣挂于树上,“罪人”在牛头马面的驱赶之下渡过奈河。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西游记》冥界是以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为核心,又受到了变文、伪经以及善书、戏文等的影响,特别是《目连变文》、《目连戏文》等讲唱文学对《西游记》冥界的影响值得关注。《西游记》中冥界诸元素在《目连变文》中均已出现,而《目连戏文》中的“桥梁刺史“、“鬼门关”、“金桥”、“银桥”、“奈河桥”以及一十八重地狱之说,均见于《西游记》,显示了二者之间的某种关联,故《西游记》的成书受到敦煌所见文献和十王地狱信仰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朱恒夫早就指出了目连变文、目连戏对《西游记》的影响[23],本文对《西游记》冥界源流的探究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8—149.

[2]萧登福.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之撰写年代及其影响[A].郑阿财,颜廷亮,伏俊连.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273—301.

[3]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J].敦煌学辑刊,2000,(2).

[4]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99.

[5]程毅中,程有庆.《西游记》版本探索[J].文学遗产,1997,(3).

[6]孟棨.本事诗[A].唐五记小说大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52.

[7]张总.《阎罗王授记经》缀补研考[A].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1—116.

[8]萧登福.道佛十王地狱说[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595.

[9]Stephen F.Teiser.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urt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M].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49.

[10]塚本善隆.引路菩萨信仰と地藏十王信仰[A].塚本善隆著作集[C].东京:大东出版社,1975.

[11]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146.

[12]张总.地藏菩萨信仰[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4.

[13]藏外道书:12册[Z].成都:巴蜀书社,1994:803.

[14]段玉明.《玉历至宝钞》,究系谁家之善书?[J].宗教学研究,2004,(2):36-43.

[15]孟元老.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212.

[16][18][23]朱恒夫.目连戏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6,72—89,246—249.

[17]郑之珍.朱万曙校点.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M].合肥:黄山书社,2005.

[19]大正藏:49册[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414.

[20]罗世平.地藏十王图像的遗存及其信仰[A].唐研究(第四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96.

[21][2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9,473.

作者简介:王映予(1981-),女,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Lib 2.0环境下基于学科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构建... 下一篇:基于科研履历的科技人才流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