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03 05:45:29

河北省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提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与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对信息化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结合河北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和人才需求实际,提出科学制定信息化人才需求规划、借鉴优化教育资源、创新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端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信息化人才;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5日

在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解决人才一体化问题,实现区域人才合作、互利、共享,共同促进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人才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动力。随着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公共管理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的推进,对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信息化人才的内涵

信息化人才是掌握信息化技能和知识、传播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信息化人才分为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信息技术普及人才四个层次。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应用及系统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河北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为各行各业培养的大批信息化人才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现有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无论在人才总量上,还是在人才结构上都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化人才总量不足。信息化人才总量少,人才的储备不足。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增幅较大,“十二五”初期达1,050万人,但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仅26.2%,普通高等教育对信息人才的培养缺口很大,供不应求,明显不能满足需求。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尤为急需和短缺。

(二)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现有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中,高端技术专家、复合人才、低端熟练技能人才同时紧缺。其中软件人才呈现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人才,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人才。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发展。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层次单一,人才供求不对等。目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且集中在本科阶段。由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欠明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不适应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致使培养的人才特色不明显,实用性差。另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软件蓝领的过程中,教学机制不够灵活,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高,对最新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培养出的人才与现实岗位需求有一定差距,导致信息化人才不能很好就业,而企业又很难找到适合岗位需求的信息化人才。社会培训机构在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上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在引进国外IT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缺乏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存在培养方式单一、教学方式欠灵活,不能很好地满足岗位对信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

(四)京津冀信息化人才分布不均衡。信息人才流向主要集中选择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导致此类城市高端信息人才拥有量增多,信息人才聚集,甚至出现部分层次信息人才过剩、人才闲置现象。而其他中、小城市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严重。从河北来看,与北京、天津相比,信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日益严重的信息人才数量不足和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河北的信息化建设,更影响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机制,缩小信息人才地域分布差距,成为必然之举。

(五)京津冀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差距大,信息化人才培养水平悬殊。北京、天津、河北信息化人才培养水平相差悬殊,北京、天津在全国位居前列,河北处于中下游水平。在高等教育领域,北京、天津名校云集,信息化人才培养机构健全,实践实验设施、设备先进充足,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开放先进,具有雄厚的信息人才培养基础。河北在人才培养以及教育设施等方面明显薄弱,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实践设备、设施老化急需更新,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理念保守,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教养模式急需创新,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当地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河北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一)面向需求,科学制定信息化人才需求规划。信息化人才需求规划是对实现信息化战略所需人才的数量、质量的规划,同时结合信息化人才现状明确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人才缺口。

深入分析当前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对现有信息人才的数量、能力素质、技术层次结构、人才配置使用、人才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客观评判,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应对措施。

改变以“人事管理”为内容的信息化人才管理模式,变被动地、反应型操作主动的、适应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职能,加强信息化人才规划,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才供需预警机制。立足京津冀,着眼河北,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功能定位,政府与企业、行业一起,科学预测未来五年内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并结合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及信息化人才需求实际,细化各类、各层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数量,确定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质量评估标准,编制完整的信息化人才需求规划,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供指导性依据。

(二)整合借势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全力提升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及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借力北京、天津等优质教育资源,合力实施培养。

高校承担着信息化学历人才的培养任务。首先,各高校要明确信息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对应岗位、能力需求等内容,做好规划,实施有针对性的计划培养;其次,高校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紧贴岗位需求修(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将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实践经验融入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信息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将强化信息意识、普及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贯穿于各类人才教育始终,有效加强对复合人才的培养。

建立健全信息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共建信息人才培训基地。开辟网上课堂、在线教育等模式,推广信息技术培训大众化。通过远程教育、定单培养、定向培训、委托培养等方式,打造信息技术骨干队伍。

(三)建立高端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以良好的创业环境留住人才。出台项目扶持、分配激励等政策,积极推进探索校政企合作模式,吸引、引进北京、天津等专业人才省内外高校及知名信息化企业人才为河北发展献力献策。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建立“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尽快解决急需人才短板问题,打造智慧型人才聚集平台,更好地服务河北的信息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燕芬,杨宜勇等.我国信息化人才战略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2]陈晓娟.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措施.中国信息界,2013.10.

[3]惠华强,李斌等.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4.

[4]姜跃.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上一篇:华润万家超市退货逆向物流管理研究 下一篇: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