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民俗小记

时间:2022-10-03 04:12:55

摘 要:文章以河南南阳一个特定的村为研究对象,对豫西南春节的一些习俗做了客观的描述,对研究当地民俗传统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豫西南 春节习俗 丧葬习俗

自从成年以来,一直生活在城市,使得自己对于老家的习俗渐渐淡忘,有幸今年春节回了老家,重温了乡村的春节,对于家乡习俗也清晰起来。

一、春节期间的特有习俗

(一)续家谱

每年春节的时候,笔者的家族都要续家谱(每一户人家的费用大概是10元,凡是成了家的都算一户),艰巨的清点人口(包括:人数,居住地,职业等)完成后,有专门的负责人把这些资料编制、印刷、装订成书,发给大家,住在一个村子的一个家族共用一本。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经济富足的同时,也有了寻根的念想,对于本土,本源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追求。

(二)祭祖

每年春节大概是年初三早上,一个家族的每一户都要派代表到祖坟上祭拜,主要是男同志,这一天很是热闹,十里八乡只要是一个家族都会去。虽说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但也表明了对祖先的纪念,以及后代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大家早些年都是骑自行车去祭拜,后来都是骑摩托车,现在有部分是开车去祭拜了,并且在祭拜之后比较富裕的人也会提供可靠的外出务工的机会给稍贫困的同族人。家族的团结与兴旺在这一习俗传承中得以发扬和体现。

(三)唱大戏

以往都是有两三个固定村在每年的初八开始唱戏,这是约定俗成的,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去看戏。如今情况大有改变,今年本村的四户比较发达的家庭,每户出来五千元钱,凑在一起,请来了县豫剧团来在本村为大家表演,贰万元的费用,请豫剧团联唱三年。(三年期间,每年春节都要来唱三天。)来看戏的,老人居多,也有做小买卖的,年轻人主要是凑热闹,捧捧场。戏曲是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大家团聚的时候,无论是不是看戏的,都要去戏场转几圈,大家伙图的是喜庆。

(四)赌博

当地人叫做来赌,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小玩几把,通常会把桌子围的水泄不通,妇女抱着孩子,丝毫不影响她们观看或参与,男人们更是专门来赌博,不需要照看孩子。到了饭点,大家就自动散了回去,吃了饭就又聚在一起了。也有一种情况,从外乡来几个大玩家,直接找那些村中的暴发户赌。

二、葬礼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死看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过程中,生者与死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一)吊唁

已故者被放在堂屋的大厅里,头朝外,脚朝里,面对大厅主墙。铺盖和穿着都是临终前的那一套,头边放着长明灯(现在一般是买的蜡烛,也有用油灯的,但是不能灭),亲朋好友来了以后,辈分低一点的都要先磕头,平辈或者长辈则是蹲在灵前,哭诉一番后,安慰已故者的家属。有的人带的是草纸,有的人带来的是鞭炮,带鞭炮来的人在进入院子之前就燃放鞭炮,带草纸来的人则是把草纸交给家属,所有草纸码放一起。

(二)家属招待工作

家属请有管事人(主要是十里八村比较年老的懂得规矩的管事人)。他们安排人去专门租借用具的地方,拉来桌椅板凳,餐具,茶具等,帮忙的人开始清洗这些东西,另外派有专人去采买整个过程所需的吃喝用度等。家属请有响器班,到达后就开始不停吹奏。另请有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主要是看墓地的方位和下葬的时间等。采购来的白布,由妇女们负责,计算好数量后,撕开做成头布,腰带等。大家还要动手制作哀杖,就是一根根木条,上面裹缠上白纸。要求所有送殡的人人手一个,只多不少。

(三)穿衣入棺

穿衣前要给死者沐浴,这个过程可简化为只是简单的擦洗老人的脸和手臂等,主要是儿女动手,其他人只是帮忙,穿好寿衣,戴上帽子后,将已故者抬放在秸秆编织的席子上,席子下方压着几条绳子,以备入棺时,抬放方便。这个过程叫做移铺。人把逝者抬入棺木以后,还要在已故者口中放一枚铜钱,并在其身边放上一小捆事先准备好的柏树枝,寓意长青,长存。这时候有人把棺木盖上,留有小的空隙给家属和亲朋好友来看,最后钉上钉子。

(四)送路

逝者亲属穿戴孝衣整齐后,每人给逝者磕一个头后开始动身,一路上鞭炮不断,走一段停下来哭一段,然后再走,大概哭三次后,到达一个指定的位置,把纸糊的“童男童女”、“马匹车轿”、“家用电器”等烧毁后原路返回,途中不能哭泣。

(五)下葬

所有送行人,每人手中一根哀杖,追随棺木,长子背幡,(幡是一个用一尺二寸见方的白纸对折成三角形,三角形每条边画七个圆圈。顶尖用麻纰穿过绑在一根棍上,底部贴三条白纸带)。出来门后,长子要先摔老盆(相传:人在阳间,所浪费的水,阴间有记载。人死之后,要用“老盆”将浪费的水喝掉。因孝子怜其可怜,就在盆底钻成小孔,待其舀水时让水漏到外面点),而后一行人来到墓地,把棺木放入墓坑后,所有人把哀杖留下后从另一条路返回,只留下打墓人填土。

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勤劳善良的农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追求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延续传承着祖辈留下的习俗,尽管履行的方式和工具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对祖辈的尊重没有变。文明,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在这一点上,他们远强过我们这些在城里追名逐利的人,无尽的欲望和生活压力,使我们迷失了自己,也忘了自己源自哪里。没有书籍记载他们,没有文字歌颂他们,但他们却是文明传承者,贡献者。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更银.豫西北民间丧葬习俗.焦作大学学报,2011(1).

[2]时鉴,徐西胜.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东岳论丛,2011(2).

上一篇:玩转Win8应用商店 下一篇:基于L1—范数最优化的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