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比较

时间:2022-10-03 03:14:52

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比较

【摘要】 目的 探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舒张压及收缩压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不同护理干预;高血压;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18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常常会引发高血压, 高血压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人体内循环血压的持续增高, 同时也极有可能引起其他疾病, 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1, 2]。对于该病, 临床上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手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中, 本院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 以探究不同护理手段对该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90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55.9±11.8)岁, 病程3~9年, 平均病程(5.47±1.05)年;观察组男22例, 女23例, 年龄40~73岁, 平均年龄(54.7±12.1)岁, 病程3~8年, 平均病程(5.29±1.12)年。参加研究的患者经诊断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 Hg, 同时排除患有继发性高血压、精神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主要包括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保持密切的关注, 与患者要经常沟通, 了解患者所需, 对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 应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同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等[3]。

1. 2. 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综合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的了解较少, 作为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 耐心详细地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常见病状及治疗方法, 与患者家属做好交流, 借此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②心理护理:因有些患者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 对高血压基本知识不甚了解, 所以常常在住院期间会出现心理波动和紧张, 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 消除患者心理压力, 同时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令患者保持心情的愉悦, 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准备富含优质蛋白、粗纤维和膳食纤维素等食物, 同时减少食盐及胆固醇的食入。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根据1年的随访, 评判患者的临床疗效, 显效:患者的血压水平恢复正常, 舒张压下降>20 mm Hg;有效:治疗后血压基本恢复正常, 舒张压下降10~20 mm Hg;无效:治疗后血压无任何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9%低于观察组的88.9%(P

3 小结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常常会引发高血压, 高血压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人体内循环血压的持续增高, 同时也极有可能引起其他疾病[4], 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持续治疗的疾病, 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 因此对高血压的提前预防、及时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该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采用综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在舒张压和收缩压的下降程度上较对照组有着明显的优势, 并且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 观察组的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 P

综上所述, 在高血压护理方式上, 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珊爱, 舒春香.综合护理干预对Ⅱ级以上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压控制的影响.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12(13):210-211.

[2] 邓婧.老年高血压社区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13, 34(10):1539-1540.

[3 ] Tabit CE, Chung W B, Hamburg NM, et 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Rev Endocr Metab Disord, 2010, 11(1):61-74.

[4] 段玉, 刘晓婷.高血压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2):19-20.

[收稿日期:2015-07-13]

上一篇: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心理分析与临床护理干预 下一篇: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