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

时间:2022-10-03 02:35:40

论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

[摘 要]干部的新老交替以及年轻干部的培养迫在眉睫。解决该问题,要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开明包容竞争氛围;要把握成长规律,以人为本培养年轻干部;要打造实践平台,锤炼和考验年轻干部。

[关键词]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12-0041-02

当前我国高校均处于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需要有一批党性强、素质高、业务精、视野广、能力全的管理人才和领军人才不断补充各级领导班子。与此同时,在今后五年内,将有大批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干部面临退休。干部的新老交替以及年轻干部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开明包容竞争氛围

当前,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应统一思想认识,破除观念障碍,同时要在机制上加以保障:

(一)完善选拔和培养机制,给年轻干部“压担子”。要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使优秀年轻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同时,通过挂职锻炼等形式,全方面地考察和培养年轻干部。

(二)营造开明、包容、竞争的氛围,鼓励年轻人更好更快地成长。为有能力、有抱负、品行端的年轻人提供“用武之地”,必要时也应破格提拔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大胆选拔和使用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成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对年轻干部更多包容,允许年轻人尝试和失败。

(三)重视中层领导班子结构和梯队建设,避免“清一色”的局面。构建“用好70后、选拔80后、培养90后”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关注干部的学历结构和成长背景,避免“清一色”的局面。

二、把握成长规律,以人为本培养年轻干部

年轻干部正处于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他们普遍学历层次和职称较高、知识面较宽、思想较活跃。我们应当创新理念、制度和方法,充分把握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

(一)深入开展调研,把握年轻干部思想现状。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倾听年轻干部心声,通过帮助年轻干部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明确培养途径,进行思想和愿景激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内驱力;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加强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深入了解年轻干部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二)开展积极有效的培训,对年轻干部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年轻干部的个体需求,推广干部选学等培训方式。围绕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兼顾党性锤炼、专业技能、实务操作、科学工作方法、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给予年轻干部更多可选择的教育培训机会。通过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年轻干部参训的“内需”,为年轻干部提供“心灵鸡汤”。同时,为避免“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应将干部参训的综合表现纳入干部考核、晋升等环节的评价指标。

(三)倡导沟通交流,为年轻干部打造 “心灵家园”。年轻干部处于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学校应注重与各级干部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交流增进干部间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缩短磨合期,帮助年轻干部有效处理党政关系、正副职关系等问题,抓好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为年轻干部提供正能量。例如,通过校领导与新任处级干部的党风廉政谈话、与新任党政正职的任前谈话等,使年轻干部明确任务,增强使命感和对自身的要求;通过组织部长与新上岗干部谈心谈话,深入了解情况,疏导思想情绪,给予工作指导;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召开年轻干部座谈会、建立年轻干部联谊会等方式,深入交流年轻干部的问题和困惑,收集意见和建议,并积极提供帮助。

三、打造实践平台,锤炼和考验年轻干部

目前高校的年轻干部普遍缺乏多渠道多层次的实践培养锻炼,尤其是挂职这一有效的实践培养方式在操作上存在着一定困难。一是受学科、专业限制,缺乏不同学科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互补,有些年轻干部缺乏世界眼光、大局意识,有些“双肩挑”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对管理上的重视和投入略显不足,对自身的能力锻炼和素质培养内在动力不足;二是校内与校外能提供的实职岗位和挂职岗位数量有限,流动机会不多,校外岗位还存在着匹配性问题,有些岗位与高校干部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无法做到为年轻干部安排匹配性较强的挂职岗位;三是高校的编制问题是挂职无法全面开展的重要原因,“一个萝卜一个坑”,考虑到离开岗位较长时间会影响学校的工作、个人的发展以及对家庭的照顾,年轻干部即使有此想法也会存在一定顾虑,导致派不出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小富即安”的校园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年轻干部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和魄力;五是对校外总体情况、岗位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使年轻干部对“走出去”实践锻炼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疑虑。为此,我们要坚持年轻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实践锻炼和培养方式,努力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一)建立流动机制,让年轻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校内通过完善任期制、轮岗制、助理制,在暂不能解决编制问题的情况下,采取“加凳子”等措施,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岗位锻炼机会。同时,要拓展更多的社会资源培养和锻炼年轻干部。要坚持组织统筹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渠道搭建平台,形成合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岗位,并充分考虑岗位的适配性。此外,要拓宽视野,打破高校和社会的壁垒。高校干部有自身的优势,也有不足,但从整体上来看,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优秀的,无论是从上海发展的需要、学校对社会的贡献需要还是干部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应该选拔更多的高校干部为地方服务,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年轻干部“走出去”。一方面要主动给任务,做工作,安排年轻干部进行多岗位多渠道锻炼,另一方面,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要通过一定的机制,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如、援疆、援滇等,锤炼他们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以及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采取积极措施激励年轻干部走出去,给予挂职干部岗位待遇、职称职级、学习培训、思想心理等全方位的关心,全程跟踪培养,增强年轻干部的归属感和工作动力。同时,干部的实践锻炼经历应与教育培训一样,纳入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综合机制,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

四、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符合实际的长远规划

在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上,要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要根据国家、地方、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认真分析当前干部队伍结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

(一)培养统揽全局的“帅才”。重视培养选拔优秀正职年轻干部,从政治坚定、具有战略眼光和宏观思路、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平台。

(二)培养优秀“双肩挑”干部。注意选拔专业行政干部和学科带头人。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强、党性强、素质优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工作队伍中,同时为他们在业务发展方面解决后顾之忧,探索职称等方面的发展和激励机制。要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各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兼顾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并给予一定的适应期和考察期。对“双肩挑”干部要强调管理工作上的投入,加大培养和管理力度。

(三)培养专职党务干部和管理干部。培养一批具备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能力较强、素质全面的年轻干部,从待遇、职级等方面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走专业化、职业化管理干部道路。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项关系全局、关乎长远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抓好年轻干部队伍建设。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上一篇:需要改变投资习惯 下一篇:学,一定要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