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高效率

时间:2022-10-03 01:20:25

摘 要: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基本保证。然而,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实践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并从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措施等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 现状分析 内容要求 培养措施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所固定下来的一种有关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弄清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有哪些习惯?良好习惯的要求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主要有:上课前不会预习;上课时精神不集中,不愿动脑;做作业时粗心大意、经常出错;做好作业不会自己检查;还有一些学生字迹潦草,书写格式也不规范;平时不会预习和系统性的复习;考试只关心分数,不会分析失误的原因,等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及要求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能自觉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审题认真全面,作业能独立完成,书写整洁;完成作业后能验算检查等学习习惯。

1.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首先要求学生能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等;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当然,课堂上只是专心听讲不足以学好数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比较懒散,对于新的问题和难题,多数都在等待教师的答案或是优等生的发言,而自己只做旁听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体会,使其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

2.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自学习惯。

进行有效的预习,学生可以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提高课堂上听讲的效率,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更要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教师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如学习“统计”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应的调查,收集好一些相关数据。

“学而时习之”,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遗忘过程先快后慢,及时的复习可以在快速遗忘发生不久阻止内容的流失。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能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及时进行回忆和整理。

俗话说“七分预习,三分复习”,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仔细审题、认真完成的作业习惯。

仔细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地解题,审题的实质是对课题中的文字和符号加以识别,通过对这些文字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理解在头脑里建立起课题表象,并明确实现数学知识应用的方法、途径,以及要求达到的目标。

做作业也是为了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及时反馈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计算仔细、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不抄袭他人的答案,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

4.培养自觉检查、仔细验算的纠错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教师应督促学生做完练习后,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正确,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检查,教学生学会合理的、有效的验算方法和策略,逐步养成自觉检查、仔细验算的好习惯。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作业本、测验卷发下来以后,都应认真检查,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改正。另外也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如课外作业必须在学生自查一遍的情况下,家长才给予复查,而不应越俎代庖。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这种养成教育,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教师要以身作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的影响而形成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精致规范的数学图形、准确无误的数值计算、整洁美观的板书等行为动作,促使学生逐渐改变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强化培养和训练。

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1)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如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6”与“0”混淆等现象,我专门采取奖惩措施,督促学生改正不良的书写习惯,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同时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克服边做作业边玩的不良习惯。(2)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当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不讽刺挖苦,要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对于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数学学习常规中的预习、听课、审题、课外学习和考试等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1)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动手、动脑的自学过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预习什么,同时要指导学生怎么预习:在阅读教材时,学会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逐渐养成边阅读边标注的习惯,并能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一些问题。渐渐地使他们课前能渐渐自觉预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数学课不是听故事,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能跟着教师的讲解去思考。听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不能开小差;要积极思考,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消极等待教师去完成知识的传授;要提出问题或找出疑点,不能人云亦云;教师要求动手练习的内容要积极配合,勤于动手,不能只听不练。这样久而久之,才可能提高听课的效益。

(3)审题方法的指导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必须让学生学会审题: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先感知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审题时特别要注意发现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充分搜集有用的信息,有效地排除无用信息的干扰。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好逆向思维的问题:如“比……多(少)、比……大(小)”,究竟谁大(多)谁小(少)需要分辨清楚。指导学生了解数学术语,如对题中“增加到”与“增加了”、“减少到”与“减少了”等文字应仔细分辨,体会其真正的含义。而做计算题时,教师要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和数据,学会观察算式,正确运用运算定律、性质,使计算过程变得更加简便。另外,教师还要关注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

(4)运算方法的指导

运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数学基本能力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得重视运算方法指导,用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教育学生,使其感到分数丢得有些“心痛”,让学生学会笔不离手,计算时动手打一下草稿,把心算、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运算的和准确度。其次,教师应加强运算速度的限时训练,如进行5分钟测评,提高运算,培养学生好的运算习惯。

(5)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与补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学习不只是做课外作业,及时复习、查漏补缺才是课外学习的主要任务。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首先回想白天所学的知识,看自己记住了多少内容。接着针对忘记或模糊的内容到课本上寻找根源,真正弄明白。然后根据所学、所想、所看,反复思考,进行消化吸收,使之融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最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练习,比如完成家庭作业或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找些有针对性的、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习题。

(6)考试方法的指导

考试是学校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考试中临场发挥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能否转化为学习成果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考前要做好考试的心理准备、身体准备、知识准备与工具准备。考中要规范答卷程序,数学考试卷的结构具有稳定性,试题的排列也是由易到难,故答题一般应按题目的顺序去解答。不过不要在一个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不会做的可暂时放过,先把会做的做完,再去考虑不会做或没有把握的题。另外,尽量留一定的时间进行针对性地检查,以保证答题正确,不留遗憾。

当然,数学学习中还有些具体的方法(如记忆、时间与内容安排等)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只要正确地引导,就会帮助学生改变其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有效组织课堂的因素之一,是他们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所以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由于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低下,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学习习惯孰好孰坏,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因此,只有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抓训练,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善待学生的“出错”,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下一篇:有效培养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