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与咸阳区域经济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03 12:48:02

渭南与咸阳区域经济比较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区域走的路子不同,发展模式不同。渭南、咸阳同处关中平原腹地,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两市市情和现实既有诸多相同之处,亦有许多差异之别。比较两市经济发展之路及现状,我们可以从中厘清渭南今后长足发展的趋向。

关键词:渭南;咸阳;区域经济;比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34-03

渭南地处中国西北,黄河流域中游,西北黄土高原东南缘,关中盆地东部;东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依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乔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地域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最宽149.7公里;居北纬34°13′~35°52′和东经108°58′~110°35′之间。全市总面积13 134平方公里,辖1区两市8县,196个乡镇办3 221行政村。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43.18万。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地域南北长145公里,东西最宽106公里;居北纬34°11′~35°32′和东经107°38′~109°10′之间。全市总面积10 213平方公里,辖2区1市10县,169个乡镇3 736个行政村。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1.03万。

一、渭南与咸阳区域经济比较

1.经济总量比较。2009年,渭南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实现生产总值65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六,较上年增长14.3%,增幅居全省第七。咸阳实现生产总值872.9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较上年增长14.2%,增幅居全省第八。从总量看,咸阳比渭南多217.45亿元,存在一定差异。从增幅看,渭南略高于咸阳。就渭南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2005年,生产总值312.42亿元,增幅11.7%;2006年,生产总值350.07亿元,增幅12%;2007年,生产总值400.92亿元,增幅13%;2008年,生产总值517.31亿元,增幅15.2%;2010年第一季度,生产总值144.43亿元,增幅18.2%。这说明渭南近几年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或者说找准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子。今后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始终坚持把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2.经济结构比较。2009年,渭南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0.55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2.98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1.97亿元,增长14.7%。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7.8∶36.9。咸阳第一产业增加值157.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450.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265.4亿元,增长17%。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8∶51.6∶30.4。咸阳的农业比重大于渭南,这不是关键,问题的核心是咸阳第二产业高出渭南3.8个百分点。2009年,咸阳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1%;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919.3亿元,增长17.6%。渭南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96.32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销售产值673.34亿元,增长22.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7%。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告诉我们,渭南的出路在工业。

3.固定资产投资比较。2009年,渭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9.39亿元,同比增长52.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7.05亿元,增长59.9%。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9.8亿元、244.12亿元、193.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22.5%、50.7%和68.1%。咸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5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0.7亿元,增长48.2%。在城镇固定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0.9亿元、422.3亿元、277.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36.4%、52.1%和37.2%。从投资的增幅看,2009年,渭南在“投资拉动”战略的促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增幅居全省第一。从投资的绝对值看,咸阳居全省第二,渭南居全省第五。从投资的主体看,两市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固定资产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资。借鉴东部经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拓宽非国有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民营投资。

4.消费品市场比较。2009年,渭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7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长19.85%,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城市零售额50.65亿元,增长21%;农村零售额137.12亿元,增长19.4%。咸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6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城市零售额118.7亿元,增长19%;农村零售额151.9亿元,增长20.1%。在城乡消费市场上,渭南不平衡程度明显于咸阳,这主要是由于咸阳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所致。

5.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2009年,渭南外贸进出口总额1 1505万美元,同比下降4.1%,其中出口8 454万美元,下降9.2%。咸阳外贸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同比下降29.6%。其中,出口总额2亿美元,下降31.2%;进口总额0.6亿美元,下降23.3%。咸阳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高于渭南,两市外向型经济潜力巨大。

6.财政收入比较。2009年,渭南财政总收入完成65.43亿元,同比下降6.1%。地方财政收入28.25亿元,增长32.3%。财政支出116.54亿元,增长40.5%。咸阳财政总收入完成100.3亿元,同比增长72.3%。地方财政收入31.7亿元,增长31.6%。财政支出113亿元,增长32.9%。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的方面的支出加大。

7.收入比较。2009年,渭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3652元,增长24.1%,农民人均纯收入3 584元,增长20.6%,城乡收入之比为3.81∶1。咸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404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4 206元,增长19.8%,城乡收入之比为3.9∶1。

二、两市经济比较的启示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是渭南经济工作的总思路。渭南工业化发展要按照“在资源配置选择上,以市场为主导;在所有制选择上,以民有经济为主导;在产业选择上,以现代制造业和资源深加工为主导;在增长方式选择上,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要求,拓展思路、整合资源、落实各项决策。一是加快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功能。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化工、有色、建材、冶金、食品等工业上规模。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注重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实施好一批技术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四是加快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五是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六压缩调整生产过剩、技术含量低的一般性产品,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七是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八是树立资本经营理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市情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2.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切实体现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有效地发挥本区域的动态比较优势,应是各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为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挥现实比较优势和加快产业升级的关系。我们讲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本来就对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提出了两重要求:“优化”主要着眼于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升级”则着眼于培育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渭南有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农业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主要河流的水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凸显,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优势做大做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此同时,加快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升级转化,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和新型煤化工;加快食品、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

3.加快城镇化进程。城乡形成的二元结构,严重妨碍社会财富的集聚。城镇化的本质意义就是将农民转化为“市民”。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十七大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而提出的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因为小城镇处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又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设施条件,比较容易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可以迅速发挥城市功能,促使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消除不利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第一,强化城镇体系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第二,发展小城镇的关键目的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从而发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积极作用。第三,尽快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第四,将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入城镇的居民。第五,积极探索促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以此作为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第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资金作用,开辟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新路子。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在服务社会的属性上是一致的,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一样,都是社会化的资本;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企业一样,都是服务社会的企业。因此,要把“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渭南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性举措,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烈氛围,让一切有利于民众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才解放出来,促进渭南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的高平台上再上新的台阶。

5.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入水平的低下。要立足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发展。要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产品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通过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双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民富裕。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业服务三农,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6.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门类繁多,大致包括商业批发和零售、金融、旅游、保险、证券、房地产、饮食、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城市公用事业、教育、科技等。渭南发展第三产业,不可能齐头并进,要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为了保证第三产业的稳定高速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搞好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并研究制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期的具体政策措施,使第三产业发展有一个好的起点。二是要按专业化、地区化、社会化的要求进行组织,允许并动员社会各界、各行业办第三产业,提供并转向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保护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种经营形式上第三产业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与经济利益。三是采取优惠政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四是要在继续保持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旅游、信息、科技、教育等新兴产业。五是积极发展种类市场。着重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抓好农贸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建设,并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产权等市场。六是适当调整第三产业价格,在价格管理体系上适度放开。

上一篇:新形势下太原市供地政策与土地的高效利用 下一篇:新疆在SCO和CAREC中的战略地位及新疆参与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