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乡土印记远行

时间:2022-10-03 12:39:38

乡土是个人的出生、成长之地,它不仅指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自然空间,也是每个人强烈认同和深情归依的精神原乡。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乡土文化与地方性格之间有着稳定的联系。乡土是个性和道德形成的场所,社会和学校应充分重视乡土的化育力量,大力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资源。

在传统中国,生存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人们聚族而居,这种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乡土世界是“熟人”组成的社会。“熟人”社会的有序运转,主要依靠“礼治”,道德成了最有效的约束力量。由于乡土道德植根于地方社会,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刻下了深深痕迹,让当地人感到无比“合适”,故其影响是学校教育难以取代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和法治观念的成熟,传统文化的存在根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乡土社会曾闪耀着道德光辉的修身养性、义利取舍原则,日渐被看轻,被遗忘,从而导致青少年的道德迷惘感和人生虚空感。

如何重建新一代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回到乡土无疑是一条途径。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至今仍然处于地方道德习俗的笼罩之下,再加上乡土联系着童年岁月和成长经历,是富有感情、倍感温暖的所在。因此,讲述乡土历史,整理乡土文化,唤起乡土经验,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中国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个人与故乡、地方、国家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乡土情怀可以通达民族国家认同感,为培养青少年的公民道德打下基础。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对个人而言,地域即乡土,每个人的身上都保有乡土的痕迹。乡土社会培育之“人”与现代社会理想之“人”,在道德观念等方面并不完全吻合,甚至还有冲突。以现代的、理性的整体观念,抹除属于乡土地域的那一半“个性”,难以达到培养健全人性的目的。目前,在乡土中养成的个性和道德不断被修改,让新一代人承受着失去自我的焦虑。缘于此,乡土教育的价值不可小觑,它不仅提醒我们应当“认识你脚下的土地”(钱理群语),还意味着认识乡土就是认识自我。

带着乡土印记远行,我们才不至于举目茫然,走出的路才更坚实,生命的姿态才更接近内心的呼唤。

【作者系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品牌定位的关键 下一篇:《婴幼儿营养与配餐》课程设计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