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趋势与投资参考

时间:2022-10-02 11:56:20

经济趋势与投资参考

编者按>>5月6日,由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与本刊联合主办的“优越体验之理财讲座”在京举行。讲座由本刊主编李鸿先生主持,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行长咸顺生先生致辞,恒生银行私人银行及信托服务主管陆庭龙先生和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女士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陆庭龙: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

2008年9月15日,美国一家有150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引起了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现在将近4年过去了,有没有新的情况出现?

欧美跌入流动性陷阱

先来看看美国。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其爆发的根源是银行在房地产市场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让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居民以优惠的条件买了房。房地产市场向上时一切欣欣向荣,而当房地产市场转而向下时,次贷危机因此爆发,并形成连锁反应,银行出现倒闭潮。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的方法,一是降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联邦基准利率从4.5%降到0.25%;二是直接释放流动性,用现金购买银行持有的债券。在前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美联储先后购买了172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的银行资产与国库债券,结果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的8000亿美元迅速扩大到现在的2万亿美元。但遗憾的是,这些钱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只是在金融系统中运转。银行以低成本拿到了政府提供的现金,它们并没有给中小企业贷款,而是购买了大量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

欧洲的情况更为复杂。自金融海啸以来,在实体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旅游业和奢侈品业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欧洲央行用与美国同样的方法来处理金融问题,以1%的利率为银行提供资金,而银行得到资金后以6%的收益率从政府购买债券,结果实体经济同样没有得到急需的资金。银行既然没问题,金融市场的各项指数尤其是股市指数看上去就很漂亮。与美国不同的是,欧元区虽实现了货币统一,但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难以用统一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财政状况较好的南欧国家,如比利时、芬兰,不甘一同承担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紧缩政策,为欧元区的未来埋下不确定的伏笔;西班牙爆发银行破产危机,政府欲仿效当年中国借建立“坏账专用载体”以接管和清理业内不良贷款,但涉及的庞大公共资金从何而来?即使欧元区财长同意把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及欧洲稳定机制(ESM)结合,使欧债防火墙的规模增至7000亿欧元,但救市基金不过是通过欧元区成员国发债集资,“以债养债”,又怎能让缺乏竞争力的欧元区走出衰退?

总体来看,现今市场数据再好也不等于经济正在改善。金融业的去杠杆化,使背负着沉重债务的欧美国家跌入流动性陷阱。即使央行致力于保持低利率,银行也只把坐拥的资金或是投向国债,或是偿还自身债务。资金没有真正刺激实体经济,就像血液不流通一样,经济也不会健康。

投资策略以稳健为上

欧债阴霾仍在,投资者都增持现金。回顾年初各国央行倾向宽松货币,令股票、外币、商品皆升幅不少。但目前商品市场整体疲软,铜价、油价连续下跌,金价更跌破1600美元/盎司大关;日元、瑞郎2011年8月高位不再,资金涌向美元资产及美债作避险,美10年期债息跌穿0.18%,美汇指数则升穿80。

欧洲经济环境较差,前景不明,对美元变化较敏感。在金融风暴后,很多投资者将美元转移到欧洲,推高了欧元兑美元的汇价,我认为合理的价格应为1欧元兑1.1美元。至于欧盟最终是否会解体,大家一同静观其变。即使希腊和葡萄牙双双脱离欧元区,对整个欧盟GDP的影响不会高于5%。只要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没有问题,欧盟还不至于解体。希腊必须同意执行紧缩方案,才能继续保留欧元区成员国身份。欧元区虽然不至于解体,但欧元下行在所难免,有机会下探至1欧元兑1.24美元。

过去几年,虽然经历过金融风暴,但欧洲例如巴黎、伦敦的房地产价格没有很大的波动,中心城区房价稳步向上,主要还是汇率上的变化;而在美国,因为地广人稀,房多人少,所以房价因地域不同有所区别。

我长远持续看好人民币。至于如何做到人民币在内地的持续保值,我认为重点看投资者对于内地经济的判断,再调整自己资产比例。合理做法为持约25%~30%的现金、25%~30%的稳定型债券及30%的股票,剩余则可考虑购买黄金保值。建议等待金价调整至1500~1550美元/盎司才买入。

左小蕾:最坏的形势已经过去

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危机,危机变数很大,危机以后通常是一个大变革。这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时代。危机可能带来大的变革,这需要勇气,需要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决策。

国际形势不比2011年更复杂

无论是官方说法还是民间舆论,在分析2012年国际形势时都有一个模式化的套语——不确定性增大、风险不断增加、形势更复杂。我把它称之为新八股,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按照这种说法,全是似是而非的不确定因素,让人无所适从,并不利于我们的决策。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具体的、相对更清晰的判断,能够辨识出哪些方面是确定的,哪些方面是不确定的,这样一来,无论从个人投资还是整个经济形势的判断的角度,都更易形成针对性的对策和主张。

2011年可以说是国际形势非常错综复杂的一年。当年比较大的全球性事件主要有5个。一是中东危机。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事件的发生,对我们的能源战略等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二是全球占领华尔街运动。虽然没有任何实质结果,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大,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思考。三是欧债危机。2011年是欧债危机的蔓延之年,希腊、意大利深陷泥淖,连欧元区的核心国德国和法国也深受其扰。四是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风险。由年初的乐观经济预期迅速转为二次探底风险的讨论,一度引起较大恐慌。五是新兴市场增长开始放缓。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市场预期已得到了消化。

再来看2012年有什么不同。一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基本不存在。2011年已经把最坏的消息释放了出来,现在看来,德国没有问题,最坏的担忧没有出现。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频繁动荡已成为常态。金融市场的动荡被市场进一步接受,已不能对市场心理形成决定性影响。三是全球经济指标已经调低。大家已经认识得比较清楚了,全球经济是疲软的,对重要经济增长指标和市场预期已经进行了调整。四是所谓的茉莉花革命进一步蔓延扩大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一个比上年相对明朗的情况下,该发生的已尘埃落定,叙利亚的解决方案也正在推进。

以上是一些大概率事件。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也需要关注。在伊朗问题上,美国的战争部署基本就绪,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打仗,打仗基本上是小概率事件。随着欧债危机最终解决方案的出台,欧洲银行倒闭和欧元解体的可能性也极低。

对投资决策来说,要以未来大概率事件作为决策的依据,不然就是过度反应;把小概率事件放在灵活性上去处理。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一段时期以来有一种担忧:中国经济会否像2008年一样出现风云突变,实现硬着陆?在我看来,这要么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过度担忧,要么是个别利益群体出于自身利益的危言耸听。

当前的国内形势与2008年时已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外依存度不同。出口占GDP的比重、顺差占进出口的比重、顺差的增长对GDP的贡献,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二是中小企业形势不同。2008年正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各种政策的调整,叠加了2008年下半年的危机,致使中小企业出现了突然性的大规模倒闭潮。三是就业形势不同。当时中小企业出现了问题,1.2亿人口要回去,就业压力非常大,而现在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

目前外部经济形势已经趋于缓和,虽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稳定的货币政策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平稳增长。2012年将会比2011年较为平稳。一是通胀看起来虽然处于高位,但比较平稳。我们预测,通胀水平在3.5%~4%,基本可控。二是房地产调控逐渐出现成效,泡沫破裂的可能性很小。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房地产价格的平稳下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破坏性的、被动的、无序的,后者是良性的、主动的和有序的。三是地方政府平台风险透明度增加。不能确认没有风险,但是现在透明度大大加强,风险相应下降。四是收入分配等深层次矛盾虽然仍然存在,但不会加剧。如此看来,引起经济硬着陆的不稳定因素都有所改善。

上一篇:理财微语 第6期 下一篇:股市已经开始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