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魂女》:一个农妇的捐献

时间:2022-10-02 10:51:45

王雪虽然没有了生命,但在生命的尽头,她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一切重新开始。

近年来,农村题材电影在不断探索中,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却呈现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很多导演开始自发地用唯美的方式来展现传统印象中落后的农村,青年导演何文凉便是其中的一个尝试者,他的新作《山魂女》以当代新农村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农村妇女的灵魂。影片根据生活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位农村妇女为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选择捐献遗体的方式来放飞自己,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渴望走出大山的当代农村妇女王雪的形象。

空山灵水之间

影片《山魂女》的美景引人入胜,旖旎的风光给高尚的灵魂一个舒适的天堂,让观者看后难忘:风中的芦苇仿佛在述说昨天的故事,清澈见底的湖水也像是在印证坦荡的灵魂的圣洁,影片的外景地湖北松滋市善水区域水风景区的美景给人无限的遐思。这个曾经拍摄《惊涛骇浪》这样惊险大片的境地,在《山魂女》中呈现出别样的柔美。 据该片制片人苗校君介绍,因为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且是大山里面女人的故事,所以最初的外景地选择定在山东的临沂地区,但在观看了湖北松滋市的水风景区后,经由主创人员考察、体验生活之后,决定选择这个富有原生态气息的山水之地作为外景。水风景区,有一千多座小岛,区域比千岛湖还大,影片选择了其中的几个小岛作为拍摄地,主要场景放在住户最多的一个岛上,一个有57户人家的小岛;影片中的空镜则选在一个当地人称桃花岛的无人岛屿上拍摄完成,青翠的草,灵性的水,多彩的天空,原生态风光为影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基础,和主人公质朴的性格很统一。

剧本几易其稿,在修改的过程中,电视里恰好播出了一个农村妇女捐献遗体的案例,也给编剧很多的启发,故事因此也更加自然。在外景地选定水风景区后,剧本中的路和车改成水上的船,车站改成湖岸边的码头,所有的一切都在营造一种别样的氛围,为一个美丽的灵魂寻找一个家园。于是,茫茫青山和朴实乐观的生命相连, 湖泊和富有灵性的坦荡胸怀相融合,山水之间,一个具有朴实、乐观与坚韧的生命力的女人王雪被塑造出来。

超越梦想

“山魂女”王雪生活清苦,但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她的心中有一个简单而强烈的愿望,也是埋藏在她心中一个多年的梦:就是有朝一日自己可以真正的走出大山,看看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王雪要实现的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走出大山,更要有伴随身体一起飞跃的精神和灵魂作伴。在谈到这个人物的性格魅力的时候,编剧兼导演何文凉说,“最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在想,且不说一个农村妇女的追求和梦想,包括我们这些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的心头都会有座需要跨越的山头,有着看看山后面是什么的好奇。因此,最初的创作冲动源于对如何跨越人生的探讨,看一看一个农村妇女是如何克服身边的客观限制和自己内心的障碍,实现自我超越的。就像我们在影片的宣传海报上写的那样,王雪虽然没有了生命,但在生命的尽头,她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一切重新开始。”

在谈及影片风格时,何文凉说,“虽然这是一部农村片,但是我想把它拍摄出和过去人们对农村片的传统印象不一样的感觉来,改变人们一提到农村片,就是穷、破、落后的印象,也改变人们对有些主旋律影片的过度拔高的印象,当然我们这部影片也是主旋律影片,但我要把这部农村片拍摄得唯美,更多的时候,有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感觉在里面,传达出远近虚实、缥缈的意境,传达出人生的体味。为此,我们对主场景,主角的家,进行了加工,把原来的白灰墙改成黄泥墙,增强了画面的质朴感;把杂乱无章的院落进行规整,将南方特有的庭院特色布景,像葡萄架、井架等布置得有序但又不显人为痕迹;此外还结合湖光山水的特色,把渔网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布置在小院中,给人典型环境的印象,并和山水合为一体,展现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人文的温情

温情路线是导演何文凉的一个艺术标签,早在影片《叶圣陶在直》,观众就曾感受到娓娓道来的温馨。因为涉及到遗体捐献,尤其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他的表达也是含蓄的,在优美画面的背后,是清新的情感流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山魂女》绝非刻意拔高人物的农村片,让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山村女人,做出捐献遗体这类在山里人看来纯属惊世骇俗之举。事实上,这个叫王雪的女人,她一直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身患不治之症后,经过儿时朋友的帮助,才得以实现沉默多年的愿望,通过角膜捐献,‘看’到山外的阳光。所以说《山魂女》是一部人性化的艺术片,这部电影的风格就像生活在水风景区的人们一样,朴实自然,从容淡定。”也许正是一个山村妇女那种处理世事的从容和淡定给了他最自由的创作空间,才能成就那种温情款款的表达。因此,王雪从服装到造型,既是农村妇女的形象,又不完全是农村妇女形象,在表现内在美的同时,更注重她性格外向的一方面,让她热情张扬,十分开朗。丈夫这个角色,因为是入赘女婿,一直默默地支持自己的妻子,也知道自己妻子多年的希望,妻子是他的骄傲,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妻子是村里最优秀的女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对待村民,他和妻子一起拿出的是自己的爱心,但当村里人闲言碎语地说他的妻子的时候,他和妻子一起用宽容的态度承受了压力,并一起度过村民的传统蔑视,用行动感化村民,最终得到了村民老赵等人的理解。角色的统一是最终为整部影片带来和谐的节奏。

在人文的线路上,影片的音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影片的作曲是一个来自大草原的音乐制作人吕学东,让一个草原汉子来谱写江南柔情可能有点勉为其难,但他原本学的就是古典音乐,传统和南北皆通的基础让他拿捏影片整体的音乐感觉很到位。如他所言:“第一次看本子,感觉故事本身蕴含的精神能量很大,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剧本让我感动,这是少有的。尤其是男主角最后送爱人的那场戏,非常让人感动。初剪阶段,看完样片,觉得完成了剧本要表达的东西。在和导演沟通的时候,我们提到了一种乐器巴乌,感觉云南巴乌的凄美和空灵能达到我个人对人物心灵世界的共鸣,虽然和地域不是很和,但能表达人物内心。我觉得,为电影配乐的基本要求是,音乐紧跟画面,跟着人物,跟着故事的发展,推动叙事,完成抒情段落的升华。因此,就形成了后来影片的音乐特点,片头用中国民族乐器竹笛去叙事。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小提琴、巴乌和牧笛的主题音去衬托。片尾,用交响乐演奏主题音乐,突出主题,强化人对生命的渴望。”

恋恋“寻魂”那一季

2006年的盛夏,影片《山魂女》开拍,水风景区有山有水,本来清凉,似乎是剧组的到来带来了热情,拍摄期间遭遇到了当地近年来少有的湿热。每天顶着40度以上的高温拍摄,即便是有风也觉得热,皮肤无法保持干爽,桑拿天把很多工作人员捂出湿疹。为防止感冒,制片部门把当地的藿香正气水都给买完了,出现“正气水”难求的局面。一直对剧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当地政府,听说之后,相关领导亲自带着从外地调来的药品慰问剧组,上演了戏外的和谐、感人的一幕。

由于拍摄地点都在岛上,剧组每天拍戏的交通工具是船,最近的拍摄地点离剧组驻地也有一个小时,拍摄空镜的桃花岛,离驻地则有两个小时的路程。俗话说,能上山莫下海,水中行船的危险可想而知。《山魂女》拍摄时候,剧组驻地出现了一个立在宾馆最高处的守望者――制片人苗校君,每天早上5点左右,他把剧组工作人员送上船,晚上的时候就站在宾馆的最高处遥望回来的船只,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都提心吊胆,看到了平安归来的船,心里的石头才放下。

上一篇:《橘镇风云》:再见了,加州的男孩女孩 下一篇:走向国际的低调余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