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内初班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2 10:23:17

关于新疆内初班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地域广袤,民族众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极度缺乏汉语教师,许多民族小学因缺汉语教师而无法开设汉语课。笔者在本文中论述了关于新疆内初班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一、内初班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是文化差异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地域广袤,民族众多。由于那里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的不同,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本民族文化,由此产生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极度缺乏汉语教师,许多民族小学因缺汉语教师而无法开设汉语课。而这些民族的学生一旦考入内初班,他们将直接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这种情况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汉语言的学习成为了他们学习最大的障碍。

二、内初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会产生偏差

如内初班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就会对汉语言内涵的理解产生误解。例如:“门外有狗,我可怎么出去啊!”这句话,这里的“狗”联系上下文是贬义,“狗”在这个语境中的意义指的是“走狗”,可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这就是典型的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发展。

由此可见,如果少数民族如果离开了本民族的文化,那么让他们准确地掌握汉语言是很困难的。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汉语言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汉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汉文化知识的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汉文化知识。

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通过阅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古代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汉文化意识。

语言积累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成语在汉语言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因而成语的积累对语言学习就显得很重要。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领进阅读的“门”,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很难对阅读名著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领进“门”。如:读名著《童年》,教师可以先将小说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每天课前五分钟阅读,教师再针对小说的内容提问,看看学生读懂了没有。一旦学生产生了每天盼望在课前读小说的愿望时,教师就不用再在课堂上领读,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每天的课前五分阅读改成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训练,才能真正的把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让学生真正热爱阅读,从而热爱学习汉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

再次,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贴近学生,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汉语进行对照,找出其相通之处。然后进行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汉语知识。

例如,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各民族依据不同的民俗观点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哲理,常常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参照物和表达方式。如:汉语的“天冷不冻织女手,饥饿不饿苦耕人。”同哈萨克语“在废墟上当国王,不如当果园的园丁。”意思相同。汉语的“金银难买勤手脚。”同维吾尔语的“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是同样的意思。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反映的哲理是相同的,但谚语却受本民族自然环境、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的影响,采用了的不同的参照物。在汉族人看来很容易理解的语言,对于内初班学生来说不一定会有相同的理解,这就是给他们学习汉语造成了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如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本民族语言来理解,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如:汉语成语“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用维吾尔语理解就是“一棍打死两只兔子”,“一箭射下两种鸟”等。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对内初班学生进行汉语文教学时,应采取“高目标,多台阶,缓坡式前进”的方式进行引导。所谓“高目标”,就是要和汉族学生同等要求,做同样的试卷,用同样的评分标准,让学生看到差距,努力攀登,不断进步;“多台阶”是指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解难点,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有攀登的扶手;“缓坡式”即对语言的理解,要循序渐进,逐步达到目标,切忌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

上一篇:构建互动课堂 践行生活语文 下一篇:泥炭吸附法处理含铁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