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时间:2022-10-02 10:22:04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但是学生面对的问题有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表面积的变化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引起表面积变化的因素很多。遇到复杂的问题应该怎么办?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学生带来有益的启发。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环视一下四周,找一个适宜的有关问题,辅助问题可能提供方法论的帮助。它可能提示解的方法、解的轮廓,或是提示我们应从哪一个方向着手工作。”在这节实践活动中,学生开场即遇到一个困难的题目,通过自主互助,相互启发,感受到这样的复杂问题可以合理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由此开始了实践探究,之后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规律或者方法,再运用到解决复杂的问题过程中,最后攻克难关,解决难题。这其中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也运用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完全归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了一次数学思想的洗礼。如果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载体,那么方法的习得则为其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可以让小小的数学之舟航行得更远。

围绕着“表面积的变化”这一主题,学生通过三次主题操作(拼正方体——拼长方体——拼火柴盒),找出了影响表面积变化的因素,每次操作活动有明确的指向性,重在解决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将“双基”变为了“四基”,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特别关注到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遇到一个复杂问题,循着

这一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魅力,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与意图】

一、明确概念,创设困境,激发问题意识

1.出示1个棱长是1的小正方体,思考: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2.出示10个这样的正方体排成一排,思考:这个长方体和原来的10个小正方体相比,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3.思考:如果20个、30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体积和原来相比是否改变?表面积是否改变?

4.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目标是问题解决者主观经验的知觉,它既是问题解决的出发点,也是问题解决的归宿。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目标是研究表面积的变化,但是在学生初次接触正方体拼搭问题时,同样也会关注到体积的问题。上课伊始,就将表面积和体积同时提出,并明确研究的问题——表面积的变化,有利于学生开展有目标的学习活动,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二、化繁为简,找出规律,化解疑难问题

1.确定方法:研究10个小正方体拼成一排,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感觉怎么样?遇到这么复杂的问题怎么办呢?

小结:可以先研究几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的情况,之后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

2.思考:减少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

3.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先将2个、3个、4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

(2)观察表面积的减少情况,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3)仔细观察,把找到的规律写下来。

4.展示学生的发现。

发现规律:n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减少(n-1)×2个面。

引导:

(1)减少的面在哪里?

(2)怎么知道重合处有多少个呢?

(3)重合处的个数和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2”是什么意思?

(5)谁来举个不同的例子,验证一下?

5.思考:回到先前这个复杂的问题,10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表面积怎么变化?20个呢?

6.小结:要想知道减少的面数,只要知道重合处有几个,之后用重合处的个数×2就可以了。

7.判断:现在同样的6个小正方体拼成两种长方体,表面积相同吗?哪个表面积大?为什么?

8.小结:同学们真是非常聪明,一起解决了这么多复杂的问题。那你以后遇到复杂的问题,知道怎么办了吗?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当学生遇到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由以往的学习经验他们知道,应当将其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加以研究,得到规律再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研究,精心设计,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科学的探究过程。】

三、拓展思路,完善思考,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1.思考:刚才我们重点研究了正方体的拼搭,表面积的变化,那么用长方体来拼搭,表面积怎样变化呢?请你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注意,为了简便起见,拼搭的时候我们都是用相同的面重合。

2.学生展示,课件展示。

3.小结:表面积怎么变化的?减少的面积和什么有关?

4.计算:告诉你长宽高,计算减少的面积。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所以,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方体验,在变式中思维,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学生了解了正方体拼搭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趁热打铁,研究长方体拼搭表面积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引起表面积变化的因素,完善认识。】

四、联系生活,合理设计,感受数学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1.出示:把10个长方体形状的火柴盒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并用包装纸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2.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怎样才能做到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

3.出示合作要求:

(1)先独立思考: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并在小组内交流。

(2)选取小组中最好的方法拼一拼。

(3)想一想:为什么这种拼法最节约包装纸?

4.展示学生的不同拼法,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

5.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将物体合理拼搭,进行整体包装,说一说。

6.小结:其实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就能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问题相比,有联系也有区别,摈弃过于繁琐的生活特征,凸显强烈的数学特征,有利于学生去伪存真,解决问题。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把10个长方体形状的火柴盒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并用包装纸包成一包,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拼搭和观察,找出最节省包装纸的方法,在这里并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包装,而是通过操作和有序的数学思考,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找出节约包装纸的方法,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满了数学味儿。】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上一篇: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下一篇:注重对比情境创设的连贯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