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零择校暗含了怎样的折扣

时间:2022-10-02 10:18:17

“各地均衡配置生源,按学生居住地就近入学,大部分县基本实现了‘零择校’。”这是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3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的反馈意见。记者调查发现,择校“条子”多来自上级部门以及市委市政府。(8月1日《中国青年报》)

乍一看新闻,能够治愈择校这一教育界的“顽疾”,实现零择校,确实不容易,值得钦佩与赞扬。但再一想,大部分县基本实现了零择校,不对头啊。“大部分县基本实现”,说明还有少数县没有实现;更吊诡的是,“基本实现”显得特别刺眼,如果完全实现了零择校,就不是基本实现啊,如果还存在择校问题,就不是零择校啊,这个“基本实现”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啊!

想一想吕叔湘老师在《论“基本属实”》中对“基本属实”的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基本实现”的深刻含义了。督导检查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估计基本了解了浙江择校的情况,大多县市、大多数学校确实做到了零择校,所以“实现”了;但择校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只是相比过去的普遍,现在只是个别地方、个别学校的个别现象,所以是“基本实现”。其实,公众的意见,与当时吕叔湘老师是一样的,“基本”一词不可乱用,实现了,就实现了,“基本实现”,也要将“基本”的情况说清楚。

群众不仅眼睛雪亮,而且智慧很高。针对“基本实现”这一亮眼成绩,立马就有人接话:“杭州都实现了,但杭州外国语学校除外”,“必须先让教育资源平衡,让教育水平平衡,否则零择校永远只能是基本实现”,“公开择校对普通老百姓是一件好事,基本实现零择校就更见鬼了”,“除了官员别人谁批条子学校会买账?”,“既然不准择校,那么那些写条子择校的人就是违法、就是,就应该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能否公布一下是哪些人还在写条子啊!”

报道说,浙江为了治理择校的顽疾,下发通知规定:“除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需照顾的烈军属等极少数人员子女经严格审核程序予以录取外,公办学校在规定的班额内有多余学位,一律通过公开摇号的办法确定招生名单。” 同时,对择校乱收费行为一经查实,实行退钱不退人,让乱收费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一规定,已经彻底揭开了零择校“基本实现”的秘密所在,既然是零择校,是教育均衡,为何还要对“极少数人员子女”打开政策之口呢?所谓的严格审核程序,大概也只是“特权者”的自我游戏。至于多余学位通过公开摇号的办法确定,在公信危机的背景下,如果不心虚的话,倒不妨完全公布一下是哪些人参加了摇号,又是哪些人中了号。“退钱不退人”则更是高招,不仅让想择校的实现了择校的愿望,还变相免除了择校费。

“基本实现”,真是皆大欢喜。教育部好不容易树立了一个典型,地方政府看得见的“政绩”来之不易,真正有门道择校的依然可以择校,还降低了择校成本,苦就只苦了那些不在“基本”之内的人,他们为“实现”作出了贡献,却又只能望着“基本”叹息。

每一个家长与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与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现实矛盾,让择校成了一个“无解”问题。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起点,如果真想给所有的学生一个公平的起跑线,就不应该有“极少数人员子女”的缺口,零择校就不能在“基本实现”中打折。其实,倒不妨用绝对的零择校来倒逼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教育水平的均衡提高。浙江“基本实现”的最大意义在于表明,只要有决心,实现绝对零择校也是完全可能的。

上一篇:供应室特殊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管理探讨 下一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