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2 10:14:01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 要:高校青年自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其活动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网络青年自组织概念、发展现状的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措施如下:摸清发展现状;掌握关键人员;做好帮扶工作。引导我国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有利于其发挥创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自组织;网络青年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55-02

一、背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类新型的社会组织不断出现。在我国高校中,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更容易自发地聚合形成自组织。而互联网络特别是QQ、微信、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的出现,又为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网络平台。目前,在我国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并且作为一种崭新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对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1]。而在大专以上学历使用互联网的比率更是基本达到了100%,因此在高校学生中网络自组织现象更是普遍的存在。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概念

(一)自组织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n)在20世纪提出了自组织的概念并获得了认可,“如果一个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就是自组织”[2]。白虹指出了自组织的研究对象,“自组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的组织系统(如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身如何通过内部作用由无序走向有序,怎样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3]。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

目前,对于大学生自发的以网络为平台所形成的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还未有统一定义。谭建光、张文杰认为青年自组织是指“那些没有受到外界控制政府控制、群团控制、机构控制而由青年自发组成的以维护青年利益需求和满足青年的兴趣爱好为主要功能的各种社团、群体”[4]。那么结合上述专家提供的概念,笔者认为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是指高校中青年学生以互联网络为平台、未受政府及学校控制、按照共同需求而自发成立、自主管理、独立发展的学生组织。

三、我国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现状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非常的快,据某高校统计,超过88%的学生参加了此类的组织。由于这类组织具有网络性、自发性、非官方性等特点,因此也具有以下的不足和缺点。

(一)发展动力不强

虽然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比较高,但是存在发展动力不强的问题。首先,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学生,加入相关的组织都是基于兴趣爱好或者需求,而学生上课、作业负担相对繁重,部分学生还需要承受打工等生活压力,使得投入自组织的精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推动自组织的发展。其次,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在发展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发展目标和内部管理无序,都会在一定层面上造成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吸引力不足,而吸引力的降低会导致成员逐步脱离该组织,进而造成组织吸引力的进一步下降,使得一些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处于名存实亡的情况。因此,高兴网络青年自组织在没有外部信息导入或引导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发展动力不强的问题。

(二)正能量不足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成员基本是因个人爱好和需求而聚合在一起的,进入和退出组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参加组织的活动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安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且因为组织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需求而成立的,在组织活动时更关注的是成员的想法,对于与成员无关的事件就很难给予更多的响应。因此,这些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很少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当中去,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另外,在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时,由于对于外部意见吸纳的渠道有限,成员自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很难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冷静讨论,进行全面的考虑,难以获取正面的结果。从而影响到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约束力缺失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虽然是组织,但是缺乏自身行为规范和外部规范的约束。没有约束的组织本身是无法运行和发展的,缺乏约束的组织会变得一盘散沙,且易受不良信息的煽动。由于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是自发形成的,大部分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未制定管理和准入政策,导致成员在组织内部的活动或言论不受控制,甚至可以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存在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容易被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忽视,导致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约束要求相对于其他正式学生组织出现明显偏低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由于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发组织起来的,因此发展的速度非常快。那么,如何正确引导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健康和谐发展,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为此,需要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个人影响

由于加入组织是个人自由决定的,基本不存在组织的考核与选拔,因此,组织成员个人的素质就决定了组织的整体素质,如果组织内大部分的成员素质比较高,自然就能够推动所在组织健康、良性的发展,如果成员的素质不过关,则必然对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造成影响。同时,虽然是自组织,组织中的组织者或者关键人物同样能够发挥“榜样”作用,对组织产生较大的影响,推动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另外,不同层面(比如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年级(如大一、大四)的自组织其所关心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这一点同样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区分。高校中的青年学生正处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由于青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缺少辨别是非的标准,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

(二)社会影响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校已经不再是一片净土,与过去相比,高校里面的青年学生与社会解除更频繁,受社会的影响也更大。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在高校学生中也具有很大的市场。在参加自组织的活动过程中,成员主要考虑的不再是奉献而是获取,不再是集体而是个人等等。这些思想或做法在组织中“显式”或“隐式”的存在,必然会对组织的建设造成伤害,甚至对平时能够体现正能量的成员造成影响,从而造成整个组织体现的都是负能量,最终导致组织的溃散。

其次,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最常见的形式是以班级、专业或地域为单位建立的,由于在相同的班级、专业、地域内成员之间彼此熟悉、相同的话题较多,因而容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相互接受,同时,也更容易相互之间受到影响。

(三)网络影响

首先,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成员之间基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随时在网络上聚集,这和其他正式的组织相比具有了很大的自由度。而正式这种自由度也从形式上降低了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内部约束力。

其次,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成员间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由于网络不需要大家面对面,那么成员之间在进行沟通时就可以减少很多的顾虑,这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不能忽略消极的影响。如果内部在交流时所出现的意见不够积极,那么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而如果讨论的是敏感的话题,如果缺乏约束和引导,就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三,虽然加入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基本是以自愿为原则,但组织者同样可以限制本组织成员以外的人员加入到组织中,甚至在组织内部有选择性的允许发言。这样,当一些观点在组织内达成后,组织以外的意见就不能被组织所接受,甚至内部的不同意见也不能被听取。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容易出现缺乏外部及内部的约束的情况。因此,网络是影响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促进我国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在高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对高校正式组织起到了一定的补充的作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摸清青年自组织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规律,积极制定相应对策,发挥对自组织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一)摸清发展现状

应对高校内出现的网络青年自组织这一新生组织给予高度的关注,获取各组织的数量、类型等相关信息,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构成成员、思想认识、关键人员、活动内容与方式等,认真研究其发展规律,探求高校学生通过这些自组织所寻求的想法、愿望及主张。通过对自组织的了解,使得我们对其工作的开展更具有可操作性,进而不断改进我们自身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二)掌握关键人员

每个组织中都有自己骨干成员和核心人物,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也不例外,这些关键人员能够影响和团结其他成员,在组织中发挥控制和指挥的作用,组织中很多成员会自发的聚集在他们的周围,受他们的思想和言论的左右,进而对组织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能够掌握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中的这些关键人员,则可以对相关组织实现间接的管理。

(三)做好帮扶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再好,难免还会存在“死角”,而高校青年自组织往往可以覆盖没有加入正式组织的学生,能够作为高校正式组织的一个很好的补充。高校应在团、学组织中尽快建立服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专门机构,与相关自组织进行充分的对接,对于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合理精神和物质需要给予支持,使其最大限度地被团、学组织吸引,围绕在高校团、学组织的周围。高校团、学组织也要加强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对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引导和联系工作,赢得在相关自组织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在高校中是客观存在的,是有其必然性的。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重视,只看到其消极作用或积极作用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大学生,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北京,2014.

[2]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白虹.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综述[EB/OL].[2014-10-25].http://groups,google.de/group/academictokyo/browse_thread

/cedlcl67726335401/e04353falf414fcd.

[4]谭建光,张文杰.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自组织―来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3):13.

[5]高蕾,毕珊,刘明远,郭弘江.组织行为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网络青年自组织行为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6][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收稿日期:2014-10-2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专项)(1253xs214)

作者简介:于晓威(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下一篇:民办大学学生特点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