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8月8日

时间:2022-10-02 09:54:53

我是8月8日凌晨1点左右离开的“鸟巢”,回到家两三点,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已经算是比较早的了。简单整理了一下自己,然后在脑子里面拉出两个单子,提醒各部门要注意的问题。开幕式像一个庞大的机器,此时,这个机器已经在全部正常运转,不需要我再去做什么。但是我需要在这个时刻,提醒有关部门要做的事情。这两个单子:一个是关于表演,大概四五十条;另一个是点火炬,大概有二十多条。等整理完,天也亮了。

我眯了一会儿就醒了,睡不踏实,这时是上午10点多钟。我起来看一下外面,阴天,果然是阴天。但我又发现地上有太阳的影子,又想:也许待会儿能好?

中午到了开、闭幕式中心,因为安保程序比较严格,我们工作人员集合后一起去“鸟巢”。下午开了一个准备会,我把列的单子打出来,给所有人发下去。然后我把单子念了一遍,再定一次。我又拿了一个仪式流程的单子,3个多小时的单子,拿着再念一次,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那时候,大家的心态应该是比较放松的,因为我们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那天进“鸟巢”时的感觉有点儿特别,就是觉得终于、终于到关键时刻了。但是今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是全国老百姓绝不允许我们失败,一点儿退路都没有。但是我感觉,只要按照我们8月5日最后一次彩排平安走下来,就可以。所以我在准备会上给每一个部门发单子时说: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要再有任何的临时性动议,不要再有任何额外的野心,原样儿,做原样儿,就可以了。

这样要求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现在你还有几个小时,如果这时候突然还有想法,想让这个人晚走两秒钟都不行。我跟所有人说,不允许任何改动。你知道这种复杂的多媒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说这个灯搁这儿不好,我们挪过去两米吧,不行!这不是跟灯的关系,而是一组东西都要动。动1秒钟,整个编程都要修改。我这次是体会到多媒体表演的复杂性了,还真不是你导演说要改就能改的。你不能说“导演,我觉得从3号门出不好,可不可以从4号那儿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传统的团体操,合个光,穿个衣服就行了,临到头还可以改队形呢。但在多媒体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我的要求只是按照预定方案,顺利进行下去。

那时候,我也没有特别的精力去关注现场的反馈,比如有没有欢呼声之类的。我一直在盯着所有的东西,但是我不在现场直接担任指挥,现场指挥是陈维亚,由他来直接命令,我只是在他边上小声提醒。我的方式是尽量不干扰指挥,不去喋喋不休。我记得,我就把那个提醒最后点火炬要注意的二十多条的单子摆在控制台的桌子上,我已经不看表演了,就看那个单子。在脑子里面一遍遍过,要提醒什么。

我们当时给大家的要求是,所有指挥员在点火炬的关键时刻要集中在现场周围,必须在我的视线之内。这时候我们已经不用对讲机这种方式了,用对讲机,你说一句,再等对方回答,关键时刻可能这么几秒就晚了。所以所有指挥员必须在我视线内,而且为了保险,我们点火炬的全套动作,很多都放弃了电脑指挥,把人从编程中间摘出来,变成传统的由人来指挥,发口令指挥。因为电脑一卡就全卡了,用人来指挥,从技术上讲是回到了原始指挥,但是别忘了,人最可靠!

开幕式正式开场后,一切按照流程往下演,演到文艺表演的后半段,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所有部门的负责人,全都跑到指挥台上,个个大汗淋漓,每个人都激动地喊:“成功了!成功了!”他们可能更关注现场的声浪和反应。那时候文艺演出接近尾声,火炬塔已经立起来了,但是火炬还没点呢!我记得那时候,我跟一个助手说,再过10分钟,必须把我们周围的人全部清走,让他们回去,因为还没有点火炬。

那天现场有很多这样的细节,你会觉得总导演的工作有时像一个联合作战的指挥。我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保持清醒,在关键时候提醒其他人。比如有一个关键细节就是我们的“夸父”――李宁,围着全世界的影像跑了一圈。我跟摄像师说得很清楚:你不要紧跟李宁,我们是500米的卷轴最后打开,在上端形成一个火炬的概念,所以你一定要拍画轴是卷上去形成的火炬。如果你不提醒他,摄影师就会一直跟着李宁拍下去,我们想表达的火炬塔的概念就实现不了。

摄影师那天按照我交待的拍了,他开始一直跟着李宁,后来离开了。画卷轴打开的末端卷成一个火炬,红的亮起来。完成这个动作以后,他又回到李宁身上。火炬传递的影像都接过来了,最后北京的影像和雅典的影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圆。这些影像都是动态的,这时候我的最后一个口令,就是要定格。我希望全世界的影像都定格,好像大家都突然不呼吸了,就看这个点火。这时候这个定格就很可爱,比电影的定格可爱多了。定格是灯光在负责,关键的东西都是手动。

就在这定格的几秒钟还有一个小插曲。点火部分是陈维亚负责,李宁也直接听他的口令。我们给李宁的是最好的耳麦,而且为了确保李宁在空中悬吊的时候耳麦不掉下来,我们把耳麦深深嵌进去,拿胶布粘上。事前我跟李宁说:你一定要全神贯注,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干扰,确保这种英姿飒爽的样子。没得到指令前,你一定不要点火。

点火前,我跟陈维亚说:当全世界的影像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时,我需要一个定格,你停几秒钟,啪,定格了,好像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这最后一刻。结果那天的传递呢,反倒是让我们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差点儿呼吸都停止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处理,看到李宁停下来,以为出意外了。为了防止万一发生,之前我们也都安排好:如果运动员点不着火炬,就自动打火。我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是谁在那儿叫,“老蔡(蔡国强),赶紧打火!赶紧打火!”全都慌了。喊的人当中还有领导,他着急啊,以为出事了,就跟下命令似的,“还不点?还不点?”

好在陈维亚和老蔡都坚持住了,按照我们的约定,不管别人怎么喊,一直在坚持没有发点火命令。其实“嘭”一下把火打着就没意思了,反而大家看着一个人攥着一个火炬奔跑过来,在等待他点火时,有点儿揪心的感觉会更好,里面有艺术的节奏、情感的节奏。但我没想到的是,原来我们是要全世界的等待,结果把我们自己吓一跳。

最终陈维亚下了命令,李宁非常准确地开始点,停顿、一点着,哇,所有人都开始喊。你看那个停顿多值得玩味!也许我们这个用心别人不一定体会得到,但是我觉得那个停顿真的快让观众的心跳了出来。等他点完火的那一刻,我的心算是彻底放下了,这时候,我也开始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拥抱……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上一篇:宝贝,乖 第10期 下一篇:你知道这些网络新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