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考核法”让PS课堂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2-10-02 09:52:31

“团队考核法”让PS课堂焕发新活力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PS课堂如何焕发新活力?本文根据作者的工作实践,对如何使PS课程焕发新活力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一种“团队考核法”,在工作实践中且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 PS课堂 团队考核法

PS既是一门软件,也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常见的一门课程。主要处理以像素为要素构成的数字图像,常用于广告设计、婚纱摄影、影像创意、视觉创意等领域。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很多老师在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设计上积极探索,推陈出新。有人在精彩导入上下文章;有人在难点突破上显智慧;有人在评价方式上求创新。毋庸置疑,这些细节上的光彩会为课堂注入一丝新鲜活力。

但随着课改和新课程的深入研究,老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渐渐地也把课堂评价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上来。调查发现,很多老师的课堂仍在机械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老师口干舌燥,学生无动于衷。即使淇紊峡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字眼,可在课堂上却是苍白无力地表现,或是有形无魂的应付或表演。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用“团队考核法”的方式可以把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这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最优化地“组团”

1.如何分组

这里所说的“团”,也是很多老师口中的“小组”。老师们都知道,合作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为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喜欢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在很多老师的备课上。组建小组的目的,是为了把老师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共赢计划。

那么,分组的依据是什么呢?

可能很多老师只是草率地依据学生的意愿,或是简单地按照座位顺序进行分组。其实不然,分组也是需要老师下一番工夫的。首先是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习能力,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在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意愿和老师的调整进行合理化分组。

在分组方面,笔者本着以下几个原则:人数上,每组不超过6个(多了,效果不理想);性别上男女混合;学业水平上兼顾“优生”“良好生”“中等生”均等搭配;性格上保证“内向型…外向型”兼有,且让内向与外向为邻;座位的安排上,笔者采取让优生坐中间,良好生和中等生坐两边的就座方式。如此颇有用心的分组,中庸而极致。既考虑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又保证了学生们间不会过度交流;既让参差不齐为取长补短奠定基础,又为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碰撞交流埋下伏笔。

如此分组,被实践很好地证明了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之那些简单的分组,它真正地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和团队的精神。

2.谁当团长

兵家有言: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它强调了领导能力的重要性,它包括凝聚能力,协作能力等。所以,团长的重要性不可小觑。那么,让谁当团长呢?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笔者让每个团自主推选一位团长,而非教师任命。事实证明,同学们自主推选的团长都是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该团长一定是人缘好,向心力强,学业优秀,且有爱心和耐心的同学。

实践发现,担负了大家信任和期望的团长像被包围在“罗森塔尔效应”的暗示中一样,不断进步。她(他)们像一个标杆一样带领整个团队向前冲,像一群南飞的雁群一样,不让一个人掉队。团长们更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团员们紧紧地吸引在自己身边,大家齐心协力,为荣誉而战。

二、明确目标,勇争第一

曾听说一名校长的治学理念:用一个团队去实现一个梦想,用一个梦想去建造一个团队。仔细品来,甚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味道。其实,它们都是相通的。

团队最通俗的诠释是:乐意为既定的目标相互协作,提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群人。这群人有着共同目标,彼此信任,相互协作。这其中,尤其突出目标和协作的重要性。

那么,课堂中的团队,又该有着怎样的目标和协作方式呢?笔者把每个小组的课堂目标直接定义为“勇争第一”。课堂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每个小组进行的量化考核,制定了多元的考核方式,且都对应了相应的量化分数。

如:积极回答问题的得分、积极上交作品的得分、积极交流的得分、作品质量的得分等。这其中,组内“优生”“中等生”“良好生”的表现为本小组获得的分数还略有差别。

明确了这个目标,每节课都形似一场比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比赛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帮扶的积极性。

在此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的绝不会是一句空话,也更不会是一种形式。而是各小组,各团队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团队的名次而不甘落后,互相帮助、争奇斗艳的喜人场面。

三、如何考核团队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在这种“团队考核”的方式下,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主导作用呢?

课堂上,笔者一直视魏书生老师为榜样,做个有智慧的“懒”老师。“懒”字背后有学生、有目标,“懒”字背后是勤奋。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草蛇灰线,形散神聚,努力追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样的意境。

所以,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方式便是懒之一举。用此举充分激发各小组的竞争力、表现力及合作力。凡举都必须有依据。于是,宏观方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培养为目标;微观方面,纵向上结合一堂课的各个环节;横向上为了督促各小组的参与和协作,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团队考核。

1.参与度

这其中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和积极演示操作两个方面。其中,水平不同的学生获得的分数也不一样。“优等生”获得1分,而同样的参与,“中等生”则会获得3分。为了小组的荣誉,该团队无形之中会自觉地帮助中等生,并让他来回答或演示这个问题或操作,从而为本组挣得较高的分数。

2.上交作品的及时度

笔者采用团队考核的方式,以团队为单位,由团长将本组作品整理上传到教师机。上传之前,团长要对每个作品进行把关,并且在自己认为较好的作品上打上“优”字。这主要考核各团队做事的效率,对于效率较高的,相应的加分也较高。

3.小组内的参与度

设置此项考察内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一些团队的有形无实,从而提升组内互帮互学,积极讨论的良好风气。

4.作品的美观度

作品评价是每次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期待、最津津乐道的一个环节。此时,每个团队的作品百花齐放般地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既是一种展示和检阅,也是一种交流和评价。笔者让各个团长组成“大众评审团”对每个团队的作品给予宏观的综合性评价,评出“最优作品团队”。

最后,由老师对各个团队做总结性点评,并根据各团队的课堂表现,及时公布它们的得分情况。

交流,自古都是需要的表现。课堂上,不能强迫学生去交流,去讨论,也不能一直让他们处于交流的氛围中。老师应该开拓智慧,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共存的氛围,让他们在给定的任务中,在团队的帮助下,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团队考核”用外象包裹着思想,用智慧营造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不拘谨、不孤单、放开自我,或向书本,或向微课,或向同伴、或向老师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感受着投入的美好。

课堂,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上一篇:建筑智能化32程技术专业校园跟岗课程的建设实... 下一篇:基于NPY“教学工厂”理念创建“潮旅专业群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