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杂帖》疑问句考察

时间:2022-10-02 08:44:50

二王《杂帖》疑问句考察

摘要:二王《杂帖》是魏晋书帖的代表作,口语性强,是研究汉语史的宝贵材料。本文从类型、特点、疑问词与疑问语气的对应关系等方面,对其中的疑问句进行考察。

关键词:二王《杂帖》;疑问句;疑问词;类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27-03

在汉语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处在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演变的关键阶段,许多语言现象在当时的众多文献、典籍、佛经、书帖中都有较充分的反映。而其中,最能透露从先秦的文言体系向中古、近古的口语化作品过渡信息的莫过于二王《杂帖》。

二王《杂帖》即晋时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与亲朋好友问来往的私人书信,内容大都是叙谈家常、询问健康、抒发悲怀、谈论书法的,文字简短,语言质朴,口语性强,是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口语面貌研究、汉语史研究的珍贵的语言材料。现以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为版本,对二王《杂帖》中的疑问句作穷尽式的考察,以管窥中古疑问句面貌之一斑。

一、疑问句的类型

二王《杂帖》共有疑问句396句,从疑问句内部分类的角度看,几乎具备了现代汉语疑问句的基本类型。疑问句各类型的数量具体是:特指157句,反诘53句,正反149句,是非26句,揣度13句。下面对这几种疑问句的构成方式、疑问词的使用等情况一一加以描述。

(一)特指疑问句

根据询问内容的不同,《杂帖》指疑问句有这样几种:

1.指问物的,如:(1)服何药耶?(2)何可为心?

2指问原因的,如:(1)何缘作此烦损?(2)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

3指问处所的,如:朱处仁今何在?

4指问时间、数量的:(1)眠食几许?(2)上流近问不竞,何日即路,知谢定出?(3)食啖复多少?(4)群从雕落将尽,余年几何?(5)不得安西许有问,不知何久?

5指问情状的:(1)玄度好佳,君谓何似?(2)尊夫人向来复何如?(3)不审尊体如何?(4)五六日来小差,尚甚虚劣,且风大动,举体急痛,何耶?

6指问方式、方法的:(1)瞻望不远,而未期暂面,如之何?(2)肠胃中一冷,不可。如何?(3)江东自有大顿势,不知何方以救其弊?

特指问句有的是单用疑问代词,如:(1)卿各何罪?(2)当奈何?(3)知弟往别,停几日?有的在句末还配以疑问语气助词,加强疑问语气,如:(1)当复何理耶?(2)不审有何事情致使如然也?

(二)反诘问句

就构造来说,《杂帖》中反诘问句大概有三种类型:

1前面作正面的述说,而在句末用疑问语气助词来否定这个述说,如: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2用表示否定的副词领起,以此来肯定下面的话的确实。如:不在,不乃邑邑乎?

3.用疑问代词或反诘性的疑问语气副词来否定下面所说的事情,如:(1)不有君子,其能国乎?(2)汝临哭悲恸何可言?(3)安西音信那可遇?(4)追寻前者意事,岂可复得?(5)足下分离,如何可言?

《杂帖》中出现的表反诘的疑问代词有“何”、“如何”,分别出现16次、2次;表反诘的疑问副词有“岂”、“其”、“那”,分别出现16次、2次、2次。

《杂帖》中的反诘疑问句,第一种类型仅1句,第二种类型也仅1句,而第三种类型有51句。可见,用疑问代词或反诘性的语气副词来否定下面所说的事情是《杂帖》反诘疑问句的主要构成手段;而其中,“何”、“岂”的使用次数最多,出现频率最高;“其”、“那”使用频率一样,“那”是中古疑问句中构成反诘问句的很有特色的一个词。

(三)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是从正反两面提问,《杂帖》都是用否定副词代表否定一面。如:

1用“不”表示否定方面:(1)眠食转进不?(2)育等可不?

2用“否”表示否定方面:(1)足下差否?(2)天鼠膏治耳袭聋,有验否?

3用“未”表示否定方面:(1)小大悉以来未?(2)足下以语张今未?

否定副词“不”、“否”、“未”等放在句末,作语气副词,构成疑问句是中古汉语的一种新兴用法,这在《杂帖》中尤为代表,共出现149次,但“不”、“否”、“未”出现次数又各有不同,分别是133次、7次、9次。从出现次数看,“不”是构成正反问句的最常用的句末否定语气副词。

(四)是非问句

《杂帖》中是非问句按语气词的有无可分为两类:

1.有疑问语气词的是非问句:(1)足下可思之耶?(2)足下各可耳?(3)得疾除也?

2.无疑问语气词的是非疑问句: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

《杂帖》中是非疑问句无疑问语气词,单靠语调表达的仅10句,其余的24句都是在句末加疑问语气词构成,这与现代汉语是非问句的情况相似。《杂帖》中构成是非问句的疑问语气词有“耶”、“邪”、“耳”、“也”四个,各自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8次、1次、2次、2次。可见,“耶”是《杂帖》中构成是非问句的主要语气词,其他几个出现的频率要少得多。

(五)测度疑问句

测度疑问句构成手段是使用测度语气的副词和疑问语气助词。《杂帖》中测度疑问句有两类:

1揣测性的,含有“近乎、大概、或许”的意思。如:(1)叔当西耶?(2)今遣羊参军西,诸怀所具,必欲今观,想可思?

2.商拟性的,有“别是、莫非、会不会、恐怕”的意思。如:(1,隋事恐不可委行使耶?(2)有礼制,恐不必果耶?

上述第一类句子比较偏于肯定,第二类肯定的意味比较弱一些,表达更委婉一些。其中,有的是单用语气副词构成,如“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祖,此救民命,当可胜言?”;有的是既有语气副词,又有语气助词在句末与之配合,形成揣度问句,如“有礼制,恐不必果耶?”。两种形式以后一种为常,13句中有11句属于后一种。

二、疑问词与疑问语气的对应关系

《杂帖》中的疑问词类型较多,出现频率有极大差别:表疑问的数词“几”出现5次;疑问代词“何”、“那”分别出现115次、2次;疑问副词“岂”、“恐”、“其”出现次数分别为16次、3次、2次;疑问语气词“耶”、“邪”、“也”、“耳”、“乎”、“尔”出现次数分别为50、1、4、4、3、3。

以上疑问词,有的是一个疑问词表示一种疑问语气,有的是一个疑问词表示几种疑问语气。其对应关系具体如下:

(一)一个疑问词表示一种疑问语气:

1代词“那”表疑问,与反诘语气相对应。如:(1)不知那得一散怀?(2)安西音信那可遇?

2数词“几”表疑问,与特指疑问语气相对应。如:(1)知弟往别,停几日?(2)来时几得问?(3)眠食几许?

3剧词“岂”、“其”放在句首,与反诘疑问语气相对应。如:(1)不有君子,其能国乎?(2)乖离忽四年,言之叹慨,岂言所喻?

4剧词“恐”放在句首或句中,与测度语气相对应。

如:(1)有礼制,恐不必果耶?(2)情事恐不可委行使耶?

5.语气词“乎”放在句末,表反诘语气。如:(1)然[阙]之怀,何能已已乎?(2)不有天子,其能国乎?

6语气词“尔”,放在句末,与特指疑问语气相对应。如:(1)知君患隐,何以及尔?(2)谢生未还何尔?

(二)一个疑问词表示几种疑问语气:

1.疑问代词“何”,与特指、反诘疑问语气相对应。如:(1)见此当何言?(2)将无其人,何以复言?(3)其为叹恨,言何能喻?(4)聚散人理之常,亦复何云?

(1)(2)中“何”用于特指疑问句中,与特指疑问语气相对应;(3)(4)中“何”用于反诘疑问句中,与反诘疑问语气相对应。就总体情况论,“何”类词可与特指、反诘两种疑问语气对应,但以与特指对应为主。

2语气词“耶”与特指一反诘一是非一揣度、等多种疑问语气相对应。如:(1)君并何为耶?(2)拘痛,俯仰欲不得,此何理耶?(3)足下兄事以至广州耶?(4)足下今年政七十耶?

四句中“耶”分别表特指、反诘、是非、揣度疑问语气。就总体情况而言,“耶”主要与是非疑问语气对应,其次是与特指、揣度、反诘语气对应,在后三类疑问句中出现的频率大体一致。

3.语气词“也”与是非、、特指疑问语气相对应。如:(1)得疾除也?(2)不审有何事情致使如然也?两句中“也”分别表是非、特指疑问语气。

4.语气词“耳”与反诘、、是非疑问语气相对应。如:(1)此雨足何耳?(2)足下各可耳?两句中“耳”分别表示反诘、是非疑问语气。

《杂帖》中语气词与疑问语气的对应关系可从下表中看出:对表需要加以说明的是:

1.语气词“何”在《杂帖》中共出现115次。在许多句子中,“何”已与其他词语连用,构成固定的结构:“何以”、“何如”、“如何”、“何以”、“何”、“奈何”、“如之何”等。如:(1)阮生何如?(2)足下分离,如何可言?(3)永酷奈何?(4)瞻望不远,而未期暂面,如之何?(5)今知问,朱博士何当还?(6)但云卿当人,何以如梦?

以上各句,“何以”、“如何”、“何如”、“如之何”用来询问人或事物的情状,意思“怎么样”、“什么样的”,主要作谓语、定语;“何以”用来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凭什么”,主要充当状语;“何当”用于询问时间,意思是“什么时候”,作状语。“何以”、“何当”都是魏晋南北时期开始流行的新的语法形式或意义。

2.《杂帖》中语气词“其”、“那”、“邪”、“乎”等都与一种疑问语气相对应,并不表示它们在古汉语或中古汉语中仅表示一种疑问语气。

3.出现在正反疑问句句末的“不”、“未”、“否”,有人认为是句末疑问语气词,有人认为仍是否定副词。我们赞同后一种说法,…中古汉语……x不’是一种新生的正反问句型,其特点是否定副词‘不’后面有一个语法空位”(“否”、“未”情况与“不”完全相同),故未将句末的“不”、“未”、“否”列入上表。但毋庸置疑的是出现在句末的否定副词“不”、“未”、“否”与正反疑问语气对应。

三、《杂帖》疑问句的特点

从一、二部分可看出,二王《杂帖》的疑问句与同期其他作品中疑问句相比,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1.类型尚不健全,各类型所占比重不平衡。

《杂帖》中疑问句没有选择疑问句,已有的五类疑问句,占的比重又有很大差异,情况是特指>正反>反诘>是非>揣度。其中,特指和正反疑问句占绝对优势,比例分别为39.6%、37.6%;其次是反诘疑问句,占13.4;再次是是非疑问句,占6.6%;揣度疑问句最少,仅占3.3%。

2.出现了一些新的疑问词或语法形式。

(1)“那”

“那”兼任远称指示代词和疑问词,中古时期“那”一般用来表疑问。《杂帖》中含“那”的疑问句有两句:①安西音信那可遇?②不知那得一散怀?

①中“那”与“可”连用,②中“那”与“得”连用,是“那”字最流行的用法,都表示较强的反诘语气。

(2)“何似”、“何当”、“何物”

“何似”原是一个动宾词组,意思是“像什么”,《杂帖》中“何似”中的“似”字的词义开始虚化,“像什么”的含义日趋模糊,只是表示用来询问人或事物的情状,意思是“怎么样”、“什么样的”,作谓语。如:①以为何似?②诸人何似?

以上两句中的“何似”都作谓语,后又可作定语,又可用于比较询问。

“何当”为晋、宋、齐、梁间翰墨习语,实乃问时之词(丁声树《“何当”解说》)。意思是“什么时候”,在句中作状语。如:①虞生何当来?②触事何当不存?

“何当”的这一用法一直沿用到后代。

“何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习用语。“物”本也有表示“事类”的实义,“何物”连用既久,这种实义丧失,“物”字只是同“何”字结合在一道作疑问代词,意思是“什么”,《杂帖》中仅一例:何物喻嫂?

句中“何物”作主语,在其他文献中也有作谓语、宾语、定语的,后来其书写形式发生多种变化,演变到现代,最为通行的形式是“什么”、“甚么”。

(3)“多少”

《杂帖》中对事物表示询问,通常要借助疑问代词、疑问语气助词等疑问词语,但又产生了一种新兴的表达方式,即把两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多”、“少”组合成一个新词,构成一种表示询问的固定形式“多少”,用来询问事物的数量,作谓语、宾语。如:①昨眠多少?②食啖复多少?

①②中“多少”分别作谓语、宾语。“多少”以后继续使用,后又发展出作定语的用法,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

(4)“几”、“几许”

“几”、“几许”是魏晋南北朝朝时期出现的又一种询问数量的新词语,意思是“多少”,在句中作定语、谓语等。如:①知弟往别,停几日?②群从雕落将尽,余年几何?⑧眠食几许?④欲几许?

①中“几”作定语,②中“几”与“何”同义连用,作谓语,③④中“几许”作谓语。(5)否定副词“不”、“未”、“否”加在句末,表示疑问。

在句末用“不”、“未”、“否”等否定词构成疑问句,是中古汉语里反复问句的一种新的疑问句用法,在《杂帖》中此种语法尤为典型,这在前文已有专门论述。

3疑问句,代词作宾语,以前置为常。

《杂帖》中的疑问句,作宾语的代词主要是“何”(包括由“何”构成的固定结构),作介词宾语的有19句,前置的有17句;作动词宾语的有97句,前置的有72句。可见,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以前置为常规。

总之,二王《杂帖》在研究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中的疑问句在类型、疑问词的使用、功能特点上都独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古汉语疑问句的一些重要特点,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上一篇:彼岸世界\训诫和劝导\英雄崇拜 下一篇:谈舞蹈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