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重述地球

时间:2022-10-02 07:21:35

啄木鸟重述地球

18岁之前,赵闯像任何一个正在地球上其他地方长大的男孩一样,寻找着心中的神奇之物。当他捧着《十万个为什么》看鲸鱼的部分,翻过去,讲到了进化,那一页画了一只霸王龙,它看起来极其庞大,古怪而张狂。图解说,它是地球上出现过最厉害的动物。“我当时就懵了,原来它们真的存在过。”

赵闯开始了对恐龙的渴望。像五官都装上了雷达一样,他能捕捉到所有关于“恐龙”的字眼,小学期间他就读完了能够弄到的关于恐龙的全部资料。他写了好几个关于恐龙的小说,在其中一个故事里,苏家屯在一场沙尘暴之后跌进时空扭曲的虫洞,侏罗纪和白垩纪重叠了,剑龙和霸王龙在屯里展开了搏斗。他还自己编过一本书,叫《中国恐龙》,50页,抛开前言后记,用水彩画了36种恐龙。

2004年,赵闯考上了东北大学,他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和恐龙之间因为高考而沉默了一段时间的“激情”,重新被点燃了。“以后不能随便画(恐龙)了,要画就画精确。”而任何一个细节的精确都意味着无数的知识点:从骨骼结构到肌肉纹理,比如画巨棘龙时你不但得知道它的皮肤样式,还得知道它“小鳞片里零星散布着大鳞片”的排布秩序;再比如画霸王龙时它手指有几根骨节也无法含混过去。

他从网站上找恐龙骨架照片,研究化石,想象凹凸,甚至需要考虑解剖。对于系统受训的古生物系学生而言,这些往往是老师一嘴带过的常识,而东北大学室内装潢专业的赵闯则需要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小心地记录下他个人的每一项恐龙学发现。

当然还有看论文。他那时候英文一般,但“每天拿出几小时生生看英文论文”,至今如此。

十年下来,赵闯练就了一口古怪的“古生物英语”。一次,他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Mark Norell坐在一辆出租车后排,一开始挺尴尬,聊吃饭喝酒这些家常话聊得他张口结舌,后来他硬着头皮问了句:苍龙的舌头是不是像蜥蜴一样分叉的?

聊起这个,赵闯就high了。两人从三角龙的灭亡聊到其刚毛再到有没有证据显示它身上到底是肉还是角质层,一路畅通无阻,下了车还意犹未尽。直到对方又问他爱喝什么啤酒,赵闯又完全反应不过来了。

200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在中科院的BBS上发现了赵闯。这个躲在ID “draw”后面的人上传了一组特暴龙和灵龙的彩铅素描,无论是技法和准确度都让汪筱林吃惊不已。他立即询问赵闯是否愿意合作,为他们即将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论文《最早的飞翔者――远古翔兽》画插图。拿到汪筱林发来的化石图片,赵闯花了一个星期研究动物形象,画出草稿,交回科学家们检查、讨论、定稿。两个月后,他画的《远古翔兽》登上了Nature的封面。

对这群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来说,发现赵闯令他们如获至宝。之前他们只能用化石照片,表现力上差很多,有时候会找外国人画,但国外大多也是博物馆馆员兼职,专门从事这个(古生物形象复原)的人非常少。在达尔文的年代――那个人人都是博物学家的年代,这项工作大多由科学家本人来完成。而现在,在国际上,这小小的专门一群人被称为科学艺术家――医学、物理、天文、古生物,这些领域都需要这样的人,兼备科学素养和艺术才能,将研究成果具象化。当然,相比去描摹细胞和中子,古生物和天文学领域对科学艺术家的创造力提出的要求要高得多――尤其是古生物,通过一堆零散的、破碎的化石,去还原乃至创造古生物的生前样貌,令赵闯偶有“创世”的惊惶感。

到2009年,赵闯手上的恐龙画稿已有了大约超过1000张。这时他遇上了投资人李青,他对赵闯的恐龙计划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其资助下,赵闯和志趣相投的同伴成立了啄木鸟科学小组,他们发起的第一个项目叫作达尔文计划――生命美术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古生物(包括恐龙)化石进行严格复原。

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超过10000种古生物化石的形象复原――但在赵闯看来,他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在他的理想中,他想复原的远不止是静态的恐龙形象,而应当是整个生态空间――比如,三角龙遇到突然袭击时的反应,剑龙是如何摔它的幼崽的,而中华龙鸟在面对不是自己的蛋时会呈现出什么状态。

赵闯喜欢用“重述地球”来形容他漫长看不到尽头的工作:是重述,而不仅仅是重现。它们的区别在于,“重述里有一个声调,一个并非人类唯一的那个声调。”

(徐珍摘自《南都周刊》)

上一篇:远行是一种回归 下一篇:对大人应当尽量宽容等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