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人才共生效应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路径的探析

时间:2022-10-02 07:14:09

宿舍人才共生效应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路径的探析

[摘 要]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有助于推动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当今形势下,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大学的宿舍文化建设有内在的关联,二者同轴共转、协同发展。同时,良好的宿舍文化也孕育、促成了人才共生效应。宿舍人才共生效应作为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对于构筑大学生的幸福感尤为重要。因此,若要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可以从锻造以爱党爱国、成长成才、向上向善、互助互信为核心的宿舍文化等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宿舍人才共生效应;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1-0117-04

大学生幸福感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教学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指标。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通过提升学生幸福感助力人才培养极具现实意义,这也会推动高校顺应当前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顺利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一、大学宿舍人才共生效应

(一)人才共生效应的基本内涵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1]。

所谓人才共生效应,指的是人才聚集体中互相支持帮助、相互正向影响、互相团结合作从而实现群体共同发展的状态,或者是人才个体在特定群体中凭借自身的特色优势、人格魅力和价值追求等,明显引领、有效激发群体其他成员积极向上的斗志和能量,从而使群体表现出一种共同发展的状态。人才共生效应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在一个人才荟萃的群体中,人才间的交流互动、信息分享和互相影响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才与群体的同步提高;二是指在群体中通过引入一个杰出人才,能够使四方贤才纷至沓来,进而逐渐形成一个人才群体,这是一条以人才引人才、以人才挖掘人才的规律。高校以鲜活的人才共生效应带动“蝴蝶效应”,克服“鲶鱼效应”或者“木桶理论”,以人才培育人才、以学科孕育学科,将会有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学科建设等关键领域的跨越突破。

(二)宿舍文化建设孕育共生效应

宿舍作为高校大学生相对稳定和集中的生活、交流、活动场所,占据了大学生将近1/2的活动时间和1/3的生活空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最基本场所,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关键领域。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宿舍的生活时间不断延长,其对宿舍的依赖度逐步强化,宿舍成员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自控能力等方面暴露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现象,诸如“大集体意识”下降、“小集体主义”上升,宿舍恶性突发事件易发多发,所以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亟待加强。我们所谈到的宿舍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其内容结构基本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环境、制度管理环境和行为文化管理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分别作用于学生宿舍的每一个成员,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于思想认识、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宿舍成员精神、习惯、心灵、性格的塑造,这也是宿舍成员形成人才共生效应的源头所在[2]。

(三)学生宿舍人才共生效应的实现

近年来,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了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学霸牛班”“考研六姐妹”的事迹。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得知,一个宿舍6人或者8人一起报考研究生且都被211和985学校录取,这其中除了个体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宿舍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宿舍成员之间的一些“共同行动”和“相互比拼”。这正是宿舍人才共生效应的现实体现。

环境育人对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大学宿舍环境或者宿舍文化τ谒奚崛体成员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文明、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一个优良的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宿舍成员在宿舍整体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在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包容理解、共同促进中实现自我成长。宿舍成员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进而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学院和学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境界在宿舍成员中一旦被激发出来,宿舍人才共生效应便会由此产生并迸发出来。

二、大学生幸福感与宿舍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幸福感及当前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3]。近年来,大学生幸福感这一课题受到了研究者关注,有学者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论述了恋爱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以及社会幸福感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强调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其幸福感的重要表现,大学生的积极性情绪对其幸福指数的提升发挥主导作用。有学者对幸福感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指出幸福感主要有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生活满意感三个项目构成。众多学者相对集中的观点是通过测量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可以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还能够检测高校教育教学水平。

本文通过对驻青10所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敢于筑梦追梦、充满激情热情,主流群体中近82%的大学生有忠诚的国家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清晰的目标追求、执着的奋斗精神;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具有理性批判精神和判断能力;他们对大学生活、所学专业、办学条件、师德师风和同学关系等表示肯定和认可,整体上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大学幸福感溢于言表。但调查也发现近18.4%的学生存在以下现象: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缺乏兴趣,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打游戏、逛街等休闲活动中,逐渐荒废学业、丧失目标,对未来越来越感到迷茫和困惑;身边缺乏朋友、恋人,缺少可以倾诉的对象,时常感到孤独,情绪不稳定,逐渐呈现出自闭、抑郁等症状;本身自卑、自弃,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不好、学不会,对朋友、对家庭乃至对社会没有价值,浑浑噩噩度日混文凭[4]。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幸福感缺失对学生自身成长、校园和谐稳定、国家人才培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幸福感与宿舍文化的内在关联

调查显示,学习环境、心理健康、生活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四个重要因素,而前三者在学生宿舍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和学习生活休息的生态系统,在这里的舒适感、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获得感等“幸福的感觉”韵味深远,这正是大学生幸福感的体现,两者之间在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上均存在良好契合和内在关联。

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宿舍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习惯养成、人格塑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意识、气质品格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立足于宿舍展开。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和宿舍物质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推动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致自我成长,并激发其学习生活的幸福感。

大学生幸福感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宿舍文化。充满幸福感的大学生群体拥有充分的正能量,他们积极上进、敢于拼搏、乐观善学,在宿舍里处于自我认知和自我尊重,往往表现出人际关系和谐、互相理解尊重、心理状况健康、遵守宿舍规章、维护集体荣誉等。“幸福感”这一软实力虽于无声处但却撬动起了宿舍文化建设的支点,推动宿舍文化建设的进程。

宿舍文化建设与幸福感提升可以同轴共转。大学生幸福感的产生是其通过学习、生活、奉献、努力获取快乐的心理感受,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自私、懒散、封闭、狭小、失败的生活格局,在轻松灵活的宿舍氛围中学到知识、提升素养、增长本领、锻造人格。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与培育和提升幸福感的过程在出发点、发力点和落地点上高度吻合,二者在宿舍这一区域中可以同轴共转、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互利共生。

三、宿舍人才共生效应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

从大学生幸福感提升与大学宿舍建设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可以得出,宿舍人才共生效应作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对于构筑宿舍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和幸福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立足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产生机理,初步提出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路径。

(一)锻造宿舍成员爱党爱国的价值追求

大学生幸福感的首要支撑在于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性的价值判断。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由学院、班级前移至学生宿舍,立足宿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新媒体手段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学习等等,引导宿舍成员集体树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发奋读书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加强宿舍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要讲责任、勇担当,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宿舍的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都要讲文明、做表率、有担当。充分发挥宿舍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引领宿舍成员人人爱党、人人爱国、人人爱家,有了这样的信念和价值作为基础方能创造出人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确立宿舍成员成长成才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朝着确定的目标不忘初心、持续前进,不遗余力地努力、坚定不移地付出和持之以恒地奋斗,这个过程是痛苦艰辛的,但也是幸福快乐的,当青春老去时这些身姿永远值得回忆而且是最美的景象,这是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可以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如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或者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也可以每个人确立自己个体的努力目标。“君子和而不同”,考研考博继续深造、找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出国或者自主创业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目标不一致并不重要,难能可贵的是要共同为梦想去付出劳动、扎实努力,大家互相“比、学、帮、赶、超”“你行我也行”,每个成员的潜能得到释放、愿望得到尊重、想法得到实践,在成长与收获的问题上“你争我夺、敢拼会赢”,如此循环开来则宿舍个体的行为可演化为宿舍集体的行为,“蝴蝶效应”或者“宿舍人才共生效”随之产生,幸福感也油然而生并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增强。

(三)培养宿舍成员向上向善的兴趣爱好

在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科学家先后有多人荣获诺贝尔奖。英国历史上有5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9个首相集中毕业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中国阿里巴巴的马云、新东方的俞敏洪等在创业初期的合作伙伴大都是自己同班同学或是同宿舍的兄弟。这些人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大都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这是“人才共生效应”的“受激”功能所致[5]。宿舍成员之间向上向善的兴趣爱好是产生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保障。宿舍可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组队参加“挑战杯”系列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调研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共同参加各类助残会议志愿服务活动、义工服务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共同培养学习兴趣、锻造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彼此兴趣相投又相互影响,把宿舍建设成为“读书看报拓展视野、谈论交流专业知识、思辨实事提高修养”的主阵地。这本身也是一个幸福要素不断聚集、幸福感不断增强的过程。

(四)构筑宿舍成员互助互信的人际关系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也是共同并且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学宿舍是当前高校重大恶性事件突发、多发、易发的区域。宿舍的安全稳定、宿舍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显得尤为重要。“君子和而不同”,宿舍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平日的互帮互助等途径,来逐步确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推动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凝聚、同化、调适、规范,营造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这既有利于调节宿舍个体的心理状态,又能够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幸福度,从而不断催生“宿舍人才共生效应”,同时把学生的安全稳定、基础文明、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教育有机融合在这个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罗昌华.人才成长中的共生效应[J].人才开发,1998(2):26-27.

傅帅鑫,刘宁宁.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知识经济,2016(11):76.

王蕾.浅谈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与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4(13):253.

景言.浅析“90后”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6(6):147-148.

孟凡仲.“共生效应”与人才成长[J].现代交际,1996(9):26-27.

上一篇:山东省市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协调关系的特征... 下一篇:浅析信息与计算科学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