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展翅飞翔

时间:2022-10-02 06:48:10

一个距地震震中不过10公里的村子,遭受重创两年后,便原地立起,重获新生,是因为村里有一位优秀的藏族村支书。

他的心里,装的是群众,想的是群众,他为群众付出了很多很多……

三九寒冬,衔凤岩村早已银装素裹。地震后新修的农房,依山而建,整齐而又错落有致,在雪景里更显宁静。

就是这个美丽的村庄,在“5・12”特大地震中曾遭受了毁灭性地打击。那么,它为何能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重获新生?是因为村里有一位好的“领头羊”,他就是“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汶川县水磨镇衔凤岩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

“灾后重建,张书记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村民争着向我们讲述张学林的故事时,人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挺身而出找水源,生命之水引进村

“张书记,房子倒了,家也没了,连水都没得喝的,这日子咋个过哦?”距离震中映秀直线距离不过10来公里的衔凤岩村,在大地震中有70多名村民伤亡,房屋几乎全部垮塌,原有的5条引水沟遭到严重破坏,水源完全断绝,村民们陷入了困境。“那个时候可苦了,头几天全靠饮用矿泉水,连煮饭都没有水,更别说洗澡和洗衣服了。”很多村民对那段经历还记忆犹新。

危难时刻,张学林挺身而出,带人在山下几公里的地方找到了水源。可挑一担水来回要花两个多小时,实在太耗时费力了。大伙经过商议,买回水泵抽水,暂时解了燃眉之急。可是,抽水成本太高,人工、电费和修理费等一年下来要花30多万元,刚刚遭受大灾的乡亲们根本负担不起。“抽上来的水也不够用,大家洗澡、洗衣服都要轮着洗。”村民郑全兵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水乃生命之源,是村民生产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要想彻底解决村民的用水难题,寻找可以引入的新水源是唯一出路。“上山找水!”张学林当机立断。然而,地震将当地的地质结构完全破坏了,原来引水沟里的水早已断流。面对莽莽大山,新的水源在哪里?再加上地震后,山体松软,植被损坏,余震持续不断,处处危机四伏,许多人都不敢上山。

“地震造成的打击太大了,很多村民都心有余悸,有的甚至变得恍恍惚惚。这正是需要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作为村支书,如果我都不迎难而上,那衔凤岩村的灾后重建还有指望吗?”2008年8月,张学林和村“两委”一班人头顶盛夏酷暑,脚踏塌方乱石,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爬上一个个山头,走进一条条深沟,反复比较筛选,希望寻找到一个既卫生又可靠的水源。

“找水好危险哦!张支书带着我们走过的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路,大伙儿硬是用长刀砍出一条路来。山上隐患也多,遇上点小雨就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曾一同上山找水的一组村民王先良想起都后怕,“好多危险的地段,全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张支书系上绳子在半山腰察看地质是否安全,有没有松动滑坡,稍有不慎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一天、两天,他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寻找,终于在邻村找到了一处理想的水源。随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解决了引水入村的全部水管。万事俱备,饮水工程终于可以动工了。然而,少数村民觉得施工难度太大,希望村里请政府派专业施工队来施工。一听这话,张学林发火了:“遭灾的又不是一个衔凤岩村,光靠政府怎么能行呢?全国人民都在支援灾区,我们也要自力更生搞重建,否则自己这张脸朝哪儿搁?”

2008年9月,张学林带领村民投入了引水工程建设。整整4个月时间,大家冒着余震的危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渴了喝山泉,饿了啃干粮,使寄托全村群众希望的生命之水一天天靠近家园……当年12月中旬,他们终于在深山里铺设好8公里长的引水管道。

通水那天,当白花花的水流到衔凤岩村时,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载歌载舞,人人快活得像过年似的。年过花甲的郭淑华老人热泪盈眶,代表村民表露心声:“张书记,你们给全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衔凤岩村的子子孙孙都会记得共产党的好!”

重建特色产业,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过去的衔凤岩村,村民依靠种植业、养殖跑山鸡等特色产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5・12”大地震把这一切全摧毁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地震后政府发了好几个月的口粮和救济金,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搞好生产自救才能让大伙儿恢复正常生活,重新过上好日子。”张学林天天琢磨如何带领大家重建产业,后来发现苍溪猕猴桃的销路很好,而村里的土质、气候也适合种植猕猴桃。于是,他们从苍溪引进了最新的红心猕猴桃品种,发动村民大量种植。目前,全村已种植猕猴桃1150亩。

虽然猕猴桃的前景看好,但从种植到挂果要整整3年时间,眼前的生计咋办?张学林多方求援,联系到4万公斤黑魔芋种子,让村民种植。“黑魔芋见效快,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我头一年收了1400公斤,卖了4000多元,解决了大问题。”与二组组长钟道永的经历相仿,种植黑魔芋成为衔凤岩村震后初期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村民借此渡过了难关。

衔凤岩村近邻水磨镇,重建后的水磨镇恰似丽江古镇,旅游业成为发展新亮点。而汶川县灾后重建打造璇口――三江旅游环线,衔凤岩村正好当道。得天时地利之便,张学林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商机,鼓动有条件的村民搞起了农家乐。去年国庆,他带头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一个大假下来赚了好几千元。

支书带了头,群众有奔头。看到张学林赚了钱,村民们纷纷跟着搞起了农家乐。目前,全村已有农家乐22家。“今年,我腌了400多公斤腊肉和香肠,接待上千游客不在话下!”村民张学友已胸有成竹。在外搞建筑包工多年的村民钟小兵,十分看好乡村旅游的前景,投资180多万元修建三星级标准农家乐,准备回村大干一场。

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房子建好了,产业恢复了……衔凤岩村村民的生活步入了正轨,村民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可日夜操劳的张学林却一天天瘦下去,温柔贤惠的妻子王先会偶尔也要发几句牢骚:“大家都吃水,凭什么就你那么辛苦?人家都住进新房了,凭什么我们才修新房,比人家晚了整整一年?”

每当这时,张学林总是笑脸劝导妻子:“我是村支书呀,党组织和群众信任我,我总得干出点名堂来!再说,大伙儿的生活好了,我们家的日子不也就好过了吗?”

……

走出山村,雪花仍在纷飞。听着村民讲述一个个暖人心窝的故事,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基本完成?无数个遭受重创的衔凤岩村,为什么会迅速重新崛起?这不正是有着一大批像张学林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领头人”吗?他们心里装着的是群众,首先想到和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是他们,勇于挑起了带领群众完成重建任务的重担,把幸福带给了灾区的老百姓。

离开衔凤岩村的时候,我们远远回望,这个半山腰的小村庄就像一只美丽的凤凰,正展开双翅向着幸福飞翔。

上一篇:探索新农村建设的丹棱模式 下一篇:“馨城”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