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达洪:谭木匠背后的雕刻师

时间:2022-10-02 06:29:58

俞达洪:谭木匠背后的雕刻师

从一个农家子弟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俞达洪身上,散发着谭木匠人共通的气质――低调、真诚、快乐,永远用作品说话。

与木雕结缘

俞达洪与竹木雕刻结缘,与儿时贫寒的家境有关。彼时,在云南昭通,俞达洪一家有8个兄弟姐妹,父母都是庄稼人。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在农闲时便会编织一些鸟笼到集市上去卖,有时甚至要忙碌到天明。看着父亲月光下忙碌的身影,俞达洪心里很难受,总想着怎样去分担家庭的重担。

有一次,父亲替一个顾客修鸟笼。俞达洪发现鸟笼是雕刻有花纹图案的,就对父亲说:“今后咱们的鸟笼也雕刻上一些花纹,这样在市场上肯定好卖,价格也会高一些。”父亲怕影响他的学习,没有同意。父亲不知道的是,其实在课余的时候,俞达洪就喜欢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刻些文字、花草,后来经过俞达洪多次请求,父亲帮他买了一盒雕刻工具。俞达洪花了五六个晚上雕刻出了第一幅鸟笼上的图案,虽然只刻了一些简单的花草,工艺也很粗糙,但一拿到市场上就卖掉了。

尝到甜头的俞达洪从此走上了一条自我选择的路。白天上学读书,回到家中做完功课就开始研习雕刻技艺。由于没有师傅,也不知去哪里拜师学艺,他就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揣摩和感悟。为了提升绘画功底,他在历史书上选了很多图片来临摹。

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俞达洪的雕刻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刻制出来的鸟笼一个比一个精致,在家乡雕刻行业里渐渐小有名气。他记得,有一个鸟笼被台湾客人用2000元买走。这样的成就让俞达洪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雕刻艺术中,只要有空,他就会拿起刻刀津津有味地雕刻。这一雕,就是整整十年。

1999年的昆明世博会,俞达洪带着两件自己很得意的木刻笔筒从家乡昭通出发,踌躇满志地去参展。在世博会上,他遇到了重庆巫溪县某木梳厂的经理,在交流中俞达洪的笔筒作品得到了对方的赏识,于是受邀来到了该木梳厂。但之后由于厂方开出的工资待遇没有达到俞达洪的要求,他几次想要离开。正在此时,他认识了一个在谭木匠公司工作的朋友,在朋友的介绍下,23岁的俞达洪成了一名谭木匠人。

潜制非卖品

来到谭木匠公司后,俞达洪负责雕刻木梳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看到那一把把小巧别致的木梳纹理清新温和、美丽精致,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技能在木梳上搞出一个名堂来。

在木梳的设计创作中,俞达洪怀着一颗平常心,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游戏一样全身心投入。谭木匠“诚实、劳动、快乐”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在潜移默化间深深地感染着俞达洪。“真诚地面对作品,真诚地去表达,在劳动中收获价值。”他说,自己设计的产品得到顾客的喜爱,是件快乐的事。在俞达洪眼里,这样的理念朴实、厚重、经典,使他“学会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事,怎样把事情做好做精”。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俞达洪陆续设计出了“田园风韵”、“人物风情”、“龙凤”、“十二生肖”等系列雕刻木梳产品,深受市场的欢迎,并且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大奖。

2005年9月,俞达洪选送的两件工艺雕刻木梳作品《双龙争霸》和《荷叶》,使他获得了“重庆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获此殊荣的26位大师中,29岁的俞达洪是最年轻的一位。

在创作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有机会直接跟董事长谭传华交流让俞达洪的思想和意识提升不少,在对方的建议下,俞达洪的工作重心从开发实用产品转移到创作代表公司形象的工艺木梳上。如何驾驭富含中国传统艺术美感的主题?如何在木梳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粹,并赋予木梳超越本身的价值?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苦苦思索后,俞达洪找到了答案:一件作品要能够富含中国传统艺术美感,不仅要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展示方式和技巧表现等方面有独创性,而且要有丰富细腻、准确隽永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让人们可以聆听到生活的心声,触摸到人文的脉搏。

之后,俞达洪陆续创作出了《丰收》、《硕果累累》、《俏不争春》等高端工艺刻梳。这些作品被谭木匠公司珍藏着,代表了谭木匠木梳文化的经典形象。

细节之功

在木梳制作过程中,俞达洪一再强调细节。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空旷明亮的厂房里一叠叠堆放整齐的长方体“积木”。每一叠“积木”都是由上万片梳坯木块堆积而成,不要小看这个工作,没有过硬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根本就做不到。

而进入漆艺车间,外人很难想象它带给你的第一印象不是从眼睛获取,而是从鼻子――一缕清香,沁人心脾。在一旁的房间里,几十名工人坐在工作台前,鸦雀无声,他们专心致志地在木梳上绘制各种图案,精绘细描,五彩华美。那种专注仿佛也绘进了木梳里,浓缩成一种无言却温暖的情怀。

当然,做这样的手艺活儿也是需要有基础的。“他们所有人都有基本的美术功底,而且都经过了一年的培训。”俞达洪介绍说,所有的工序流程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把木梳在选料、圆角、开齿、打磨、手绘、雕刻等环节和工艺上达到品质标准。所以,谭木匠甚至曾经火烧10万余把质量不过关的梳子,至今仍被业内外所称道。

每一把梳子都是经过36道工序精心打磨而成。木梳原汁原味,角梳冰清玉洁。大多取材于上等的黄杨木、桃木、枣木,通过草染、生染等手工艺精心打磨,再经蒸、烘、高温加压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比如草木染工艺,利用严格的中药配方,再把这些中药进行压汁,然后把梳子放在里面浸染,这样就制成了谭木匠产品中很有名气的一款梳子――“草木染”。

对此,俞达洪深有感触:“我们不只是在做产品,而是在做一种品位、一种文化。木梳只不过是一个载体,真正能体现中国传统特色精粹的东西还是文化。有了文化才会突出品位,有了品位才能体现个性,有了个性才能使传统的艺术更有美感。”

多年的潜心钻研,使俞达洪总结出一套木梳创作的经验。他说,一是应注意木梳造型结构是否薄弱,薄弱的话看上去就会轻飘,使观赏者望而生畏,又容易损坏;二是装饰韵味要有美感,内容要丰富,缺少了变化就会显得呆板,缺乏层次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三是在构图布局方面要做到灵活多变,从变化中求新。

现在,俞达洪和其他大师一样,为使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他参加了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收徒议事会,招收了两名徒弟,准备把多年摸索、感悟出来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我想经过我们师徒共同的努力,一定会把梳雕艺术发扬光大。”俞达洪深信不疑。

上一篇:苏有朋:我最后的财富 下一篇:让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