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木工吧!爸爸

时间:2022-10-02 06:27:30

做木工吧!爸爸

一个专注于手工的人,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郑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

花白的络腮胡,若戴上一副黑框眼镜,模样看上去与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很是相像。他爱做木工活,沉默的木头在他手下宛如会飞的小鸟一般,呼呼扑腾几下,小物件就变得灵动有趣起来。童趣的鸟窝、浪漫的“情人结”、精巧的“机关盒”……不可思议的创意让他更像一位发明家,用智慧博得人们会心一笑。

郑安全

1955年生,17岁时下乡学木工,木工也成为伴随其40余年的爱好。两年前开始参演女儿导演的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因新奇的发明和对手工发自内心的热爱获得大众喜爱,被亲切地称为“郑爸爸”。

用榫卯拼出时光

1972年,17岁的郑安全与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一样,下乡成为知青,跟着朋友们做起了木工,常常互相帮忙做新婚家具、盖木房。渐渐地,手艺也在磨练和钻研中进步。年轻时的经历,让他从此爱上了木工。此后的40余年,虽然木工不再是他的主业,但无论搬到哪里,他总会留出一个小空间做木工房。

“以前木头非常紧缺,做东西都要仔细计算拼板,”郑安全说,“不像现在这样浪费。”与木头接触久了,他对木头充满感情,毕竟每一棵树长成材都很不容易,必须认真对待。“但木头不是越名贵越好,关键是因材施艺。”

“我们这代算是最后一批学到传统工艺的木工了,之后新式木工开始盛行,我们又开始做新式家具。”郑安全的老家有一套他结婚时的家具,是自己亲手打造的,中西结合,十分有时代感。

时代使然,让他们这一代木工匠人成为了既能使用传统工具,又能善用电动工具的巧匠。可偏偏手工业在随后的数年里迅速没落,同届的匠人大多改行,年轻人也转行去做更赚钱的职业。于是他常常叹息:恐怕等这代老人离去,就再也看不到了。

热爱做手工的人,大多是热爱生活的,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陶醉其中。

家里的东西破了坏了,郑爸爸总是先修修看。“很多东西他修过之后,常常比原先的好用。”妻子金元晓说。于是家里就有了木头柄的锅铲、木头盖的米缸、刻着“米三两”的盛米勺、树枝晾衣架、妻子的发簪等充满生活情趣的物品。而制作这些物品的材料,大多是十几年前家中装修的余料。在组建家庭后的三十几年里,从设计装修房子到制作小物件,郑爸爸就像拥有魔法口袋的机器猫一样,默默地给家庭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永动机和脑洞世界

在做木工以前,郑安全的祖业是经营“哺坊”,一种孵雏鸡的古老行业,到他已是第八代。从绍兴到新市,抗日战争的时候他的爷爷又将厂房搬到了塘栖。他便出生在这京杭大运河边。“那个时候,每次到了孵化期,排队购买的人一直从厂里排到长桥头。”后来经历了、公私合营,再到后来这个行业逐渐消失,塘栖哺坊终于也倒闭了,仅留下了古镇墙头的4个美术字。

因此年少时的他虽身处社会动荡之时,但家中的生活压力不算很大,给了他极大的空间钻研自己的喜好。花很长时间观察身边的事物、了解一件机械的结构、钻研手艺制作的窍门等。这种善于观察的能力,给郑爸爸之后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让人充满好奇的“密码箱”是一只简单的木盒子,没有任何金属和电子配件,却可以通过按密码的形式打开,而且必须按对顺序,错了会自动上锁。更厉害的是,还可以更改密码,令人叫绝。每次展出这件作品,总有很多人想琢磨其中的原理。

与传统的精雕细琢木工技艺相比,郑安全更喜欢的是脑洞大开的发明。他习惯把生活中的问题放在脑中,有意无意地去寻找灵感。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他发明过一款股骨头固定器,将机械原理结合到传统固定夹板中。这项发明还获得了专利,并运用到了临床治疗中。在“雾霾”这个词还没出现的上世纪90年代,他就设计出了车载“空气净化器”。“我想到车里总是有人抽烟的,也许会需要这么一个东西。那时候人们还笑我,‘开窗通风不就行了嘛,要这个干吗’。没想到,现在空气也不干净了。”他说如果再做空气净化器,他会把它做在窗户上。

有一次,郑安全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外国节目,人们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永动机”拿来测试。于是他也迷上了制造势能机器,尝试了很多方法:机械的、磁力的、水力的。虽然明知道不会成功,但是每次尝试都给他带来新的启发,也让观看的人对物理原理充满好奇。

记得电脑刚走进家庭的时候,郑爸爸就开始尝试用电脑画设计图了,而使用的软件竟是Excel电子表格。他曾用电子表格绘制了整套室内装修设计图。2000年前后,郑爸爸自学了CAD,没有看教材和技巧,全凭自己摸索。现在他在创作木器作品前,会先用CAD绘制设计图,“这样做出来可以一次性成功,几乎没有误差。”最近,他又在自学三维软件MAYA,为的是做立体建模。

几十年来,郑爸爸不断地学习与摸索,做着传统的手工活,思想却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郑爸爸与郑妈妈十几岁便相识。郑妈妈年轻时舞剑,当时的郑爸爸还不知道剑长什么模样,便凭想象做了一把送她。郑妈妈退休后,打算继续舞剑锻炼身体,于是40年之后,郑爸爸又做了一把符合她身高的、小巧玲珑的木剑,用郑妈妈的属相装饰剑柄,又在剑身上刻上了她的名。

郑爸爸就像绝大多数手艺人一样,不善言辞,但能通过双手的劳作表达内心的爱。

幕后故事

《爸爸的木匠小屋》其实是一部纪录片,主角郑爸爸是我的爸爸。我叫郑若行,是一名导演。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关心过我的学习成绩,甚至还记错我读几年级。但是从我小时候开始,他就一直耐心地和我做手工:用果奶罐子做灯笼;用纸板做房子;台风天断电的时候,就用蜡烛做小动物;收集锡制的牙膏和颜料管,融化后浇筑倒模……他总帮我实践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

正是这些温馨的记忆,让我在两年前有了拍摄爸爸的想法。记得第一次带小伙伴们回家见爸爸时,大家都被鲁班锁吸引,拆装琢磨了很久。拍摄影片,就像拼鲁班锁,需要很多力量,环环相扣,才能形成一个锁得严实的鲁班锁。

登高下地、虫叮酷热、人在逋荆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自嘲和自拍中一笑而过。拍摄全靠亲朋好友支持,借场地、借|西、借孩子。拍过年的那一集,全家愣是提早两周吃了年夜饭。好多小伙伴们见我的爸妈多过了见自己的父母。

当然,我们也经历了很多,外界的质疑、资金的短缺、收视率的瓶颈、各种制作意外……但小伙伴们在一起,就像一个坚实的榫肩,从犹犹豫豫变得愈发坚持,好像也慢慢变得有匠心了起来。

常常有观众留言:从视频里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找回了温暖的童年记忆……不管是有所感触,还是仅仅体会到一丝平静,我们都努力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尽管现在的观众并不多,以后也不一定还有多少人记得。但未来再回想起来,这依然是让我们相当自豪的项目。至少,有这样一群人,做过这样一件事。

上一篇:朱江龙:紫砂壶里寻诗意 下一篇:梁山功夫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