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离子粘固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2 06:10:38

玻璃离子粘固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743000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离子粘固剂修复楔状缺损的特点及适合基层工作的优势。 方法:对诊断为楔状缺损的168例182颗前磨牙和尖牙用玻璃离子粘固剂进行修复,并进行为期1年和3年的随访,通过成功和失败例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1年成功率93.2%,脱落率2.9%,继发龋1.9%,发生牙髓根尖病2.1%。随访3年成功率89.5%,脱落率4.5%,继发龋1.5%,发生牙髓根尖病5.0%。结论:玻璃离子粘固剂具有粘固性强、牙髓刺激性小、价廉、操作方便等优点,尤其适合基层口腔工作。

关键词 玻璃离子粘固剂 楔状缺损

楔状缺损是牙齿颈部硬组织缓慢消耗而形成的缺损,呈“V”状,由于它的外形酷似木匠用的楔子,因而称之为楔状缺损。多见于前牙或双尖牙的唇面颈部,尤以上颌前磨牙和尖牙多见,乳牙及青少年的牙齿几乎不发生,中老年患者居多,据临床统计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该病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严重程度也随之加重。近年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粘固粉普遍用于楔状缺损的修复。因玻璃离子粘固剂具有价廉、方便、粘固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普通用于楔状缺损的修复。笔者自2005以来,选用其修复楔状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选择病例168例,均为前磨牙和尖牙,共182颗。其中男性76例,87颗牙,女性92例,95颗牙。年龄21~78岁。患者主诉多有冷热酸甜或机械刺激产生酸软痛等症状,临床检查为颈部楔状缺损,无穿髓,也未并发牙髓病及根尖周病。

材料:选用上海青浦尼康齿科器械厂生产的玻璃离子粘固剂。

方法:①牙体预备:楔状缺损中“V”型缺损固位性最好,修复时可不磨除牙体组织,直接以玻粘修复,对不规则形态的可制成Ⅴ类洞结构形态,或在缺损的合壁或龈壁做倒凹,增加固位力[1]。②隔湿消毒:用无菌蒸馏水反复冲洗窝洞,严格隔湿缺损面,洞内用75%酒精小棉球消毒后吹干。③充填塑性:将玻璃离子粘固剂之粉、液按1.8∶1的比例调拌均匀后,轻压入缺损区,使粘固剂充分就位后,即刻予以塑形,去除多余粘固剂。待充填物基本凝固后,用凡士林均匀涂布其表面。整个操作过程严格隔湿。

疗效评价标准:① 成功:充填体无松动、脱落,无明显磨损,与牙体密合,冷热刺激无敏感症状,无并发龋病、牙髓病及根尖周病者。②失败:未符合上述任一项者即为失败。

结果

共充填168例,182颗前磨牙和尖牙,随访1年96例(103颗牙),成功率93.2%,随访3年60例(67颗牙),成功率89.5%。随访结果见表。

讨论

(1)玻璃离子粘固剂修复楔状缺损的牢固性问题的理论根据:楔状缺损损害区在颊面牙颈部,而牙颈部组织结构为釉质和牙骨质交接处,组织结构比较薄弱。损害区一般直达牙本质中、深层,复合树脂对牙釉质有较强的粘接性,而与牙本质粘接性较差。但玻璃离子粘固剂被公认为有两大优点:一是对牙本质及牙釉质均有一定的粘接性,二是可以释放氟离子,对牙髓的刺激较小[2]。研究证明,玻璃离子与牙体的粘接除了有机械相嵌外还有化学性结合,玻璃离子粘固剂中的羧酸根离子可以与牙齿中的钙离子形成离子键结合,生成羧盐;与有机质的氨基、羧基则以氢键结合。这种结合力对牙釉质和牙本质是没有明显差别的。因而,玻璃离子粘固剂尤其适合修复洞形固位欠佳的楔状缺损,而牙颈部不承担直接咀嚼合力,这样可以弥补其硬度及耐磨性稍不足的缺陷。在防渗漏性能方面,由于它的聚合收缩较小,热膨胀系数与牙本质相似[2],因此它具有比银汞合金、磷酸锌粘固粉等更好的防渗漏性。本文1年及3年随访的成功率分别为93.2%和89.5%,脱落率分别为2.9%,4.5%,所以,玻璃离子粘固剂修复楔状缺损的牢固性较好。

(2)对牙髓的刺激问题:由于牙颈部的硬组织较薄,该部位的缺损多距牙髓较近,因此应选择对牙髓刺激性小、导温性能差的材料修复。玻璃离子粘固剂的导温性能差,并且由于其充填后与牙体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层类似牙釉质的人工保护膜,阻断了未来刺激的传入,从而保护牙本质小管内容物及牙髓组织。并且由于玻璃离子粘固剂可释放氟化物,能促进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因而具有预防继发龋的作用。随访1年及3年的继发龋分别为1.9%和1.5%,而随访1年及3年,发生牙髓病及根尖病者为2例和3例,分别占随访人数的2.1%和5.0%,这也进一步证明玻璃离子粘固剂具有对牙髓刺激性小、防龋的特点。

综上所述,玻璃离子粘固剂修复楔状缺损,具有不需处理牙面,牢固性好,对牙髓刺激性小,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与其他材料相比,更易于被基层口腔工作人员及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廖楚航.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调查及临床治疗设计.口腔医学,1997,17(4):201-202.

2赵俊,兰俊.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粘固粉类洞充填体的微渗漏比较.口腔医学,1995,15(4):200-201.

上一篇:夜间内科急诊20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273例腮腺肿瘤治疗的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