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恢复弹性

时间:2022-10-02 05:33:45

让城市恢复弹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近日透露,2007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的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

内涝之外,另一个尴尬却是:城市缺水。2014年住建部的数据显示,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一边“看海”,一边“喝不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城市的硬化率太高。

为了减少尘土飞扬,增加清洁度,城市几乎被打造成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等建筑材料的混合体。对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大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林地、草地、湖泊、湿地这些可以调蓄雨水的天然“海绵体”,不断缩减甚至消失,新建的各种凸起绿地景观又蓄不住水,“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成为常态。

以武汉为例,20世纪50年代武汉城区有湖泊127个,而目前仅存38个。1991~2010年间,武汉的水域面积减少了38%。另据相关统计显示,在一些城市,硬化率甚至达到了80%~90%。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渗入地下。

城市的高强度开发,也切断了原来的水循环,水生态遭到破坏,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河流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

让城市软下来,让城市会呼吸……“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渐为人知。

什么叫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0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评选出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5年5月,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上表示,城市建设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

人们在期待海绵城市让高度硬化的城市变得柔软,恢复弹性。

上一篇:好妹妹乐队:十八线是自谦 下一篇:Gap该向Old Navy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