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开放性研究性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10-02 05:21:00

议开放性研究性课堂的构建

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个性化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永恒的追求,教师身处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更要敢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更新学习研究方式,善于将研究素材与学习实践重新组合,提炼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研究数学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空间。

一、联系生活,发现数学。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社会的人,发展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摸索、实践,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他们有着许多朴素的认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当学生把所研究的问题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如研究“计量单位”一课时,教师以一篇题为《可笑的日记》的研究素材开课,文中说:“凌晨9点钟我起床,用了3小时洗漱完毕,背上2克重的书包,以每分60米的速度奔向400千米外的学校。在路上遇到了身高140米的班长,我们一起来到学校。进入教室后,我迅速拿出2毫米长的铅笔在2米厚的本子上写了起来。班长看了我的日记,在我的本子上写了“可笑”二字”。学生读后即刻哄堂大笑。笑过之后他们开始思考:这篇日记究竟可笑在哪儿?文中先后出现七次计量单位,对于这些计量单位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有的虽然没有学过但他们却有一些朴素的感知,依据现有知识储备学生迅速做出判断:文中计量单位使用错误。于是一场关于计量单位的研究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又如,“行程问题”的研究中,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先使其深刻理解“相遇”的含义,然后提出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无穷知识的问题:小王住在大观园附近,小李住在人民商场附近,假如两人相遇,会出现哪些情况?聪明的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反复画图研究,居然发现五类不同的相遇情况:

以学生实际经验为出发点,联系生活,发现数学,整个研究过程都令人感觉自然、有序,水到渠成。

二、加强操作,勇于实践。

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要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数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做一做,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朦朦胧胧的各种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

例如,研究“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提出要让学生“投入的玩一次”,于是课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充分感知与发现学具中的秘密。在投入的玩一次之后,学生也投入的研究了一次。他们得出结论(如图):

同时还发现(1)圆锥A与圆锥B底面积相等,圆锥A的体积是圆锥B的1/3,所以圆锥A的高是圆锥B的1/3,而且圆锥A的体积是圆柱D的1/9。(2)圆锥C与锥B高相等,圆锥C是圆锥B的体积的1/3,所以圆锥C的底面积是圆锥B的1/3,而且圆锥C的体积是圆柱的D的1/9。

又如,“小数的认识”一课,教师利用几张纸条,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创造小数”这一环节,把抽象的理解付诸于形象的表达,实现了数与形完美的结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些纸片(100等份,1000等份),如果把每张纸片的面积表示为“1”,每个小组能不能利用这些纸片创造出和这九个小数(一位小数)不同的小数呢?”学生拿起纸笔潜心创造,获得了可喜的成果:0.01就是1/100,0.10就是10/100,0.47就是47/100,0.135就是135/1000,还有的学生创造除了带小数:1.05就是1和5/100。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再加工”、“再创造”,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波利亚指出:在数学领域中,猜测是合理的,值得尊敬的,是负责的态度。小学生天猜想,教师应善于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猜想,主动的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

例如,研究“一个数除分数”,学生根据分数除整数的计算方法,猜想“一个数除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学生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

验证1、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证明:18÷2/5=18×2/5=45

18÷0.4=45二者得数相等,所以猜想正确。

验证2、假设1/2÷3/5=1/2×3/5=5/6成立,根据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商×除数,计算5/6×3/5,结果为1/2,与被除数相等,所以猜想正确。

验证3、结合画图理解

因为1里面包含3个1/3,所以3/4里面应包含着(3×3/4=2.25)个3/4,二者结果相等,所以猜想正确。

以上验证表明学生的猜想成功了,学生学习的内趋力无形中增强,从而使其投入到更为广泛的数学猜想与求证中。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研究性开放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己探索个性化研究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个重任,为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数学品质的21世纪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教学随笔:习作,陪我一路走来 下一篇:初中诗歌鉴赏试题解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