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职业教育价值定位的“浮标”

时间:2022-10-02 04:56:00

职业性:职业教育价值定位的“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价值定位;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18-02

“浮标”,浮于水面的一种航标。它是锚定在指定位置,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指示浅滩及危及航行安全的碍航物的水面助航标志。“浮标”的特点是任何风浪都无法使它改变定位,更别说沉没了,因而它能一如既往地指引航船安全航行。对职业教育而言,也必须有自身价值定位的“浮标”,才能锁定和标示正确的办学方向,引领人们正确的行动和做事,保证职业教育的航船驶达目标的彼岸。

职业教育价值定位的“浮标”是什么?我们找到职业教育价值定位的“浮标”了吗?如果说没找到,那就完全否定了十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探索的成绩,似责之过严;但是如果说找到了,那现实中的诸多争议、探究都还没有定论和共识,似又过于乐观。所以,答案应在两者之间:在找,但还没有完全找到,还行走在探索的路上,或者说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比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从国家政策文本相继推出的概念看,就有“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可说是旧的争议尚未消停,新的定位又来“搅局”,始终变来变去,莫衷一是,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定位的“浮标”始终飘忽不定,无法确立。

更为重要的是,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姓“高”还是姓“职”的定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职办学初期,职业性弱,高等性强,所以就重点强调职业性定位;现在10多年下来,人们的观念刚刚转变到职业性和能力本位定位上来,刘洪一院长曾撰文强调,这是“高职教育10年发展取得的最关键性成就”。可令人不解的是,职业教育的观念转变刚见起色,“职业性”的认同刚有“眉目”,职业教育发展刚入正轨,换言之,高职教育刚刚返本开新或“认祖归宗”,就又有人出来指责职业化过度了,质疑高职生的文化缺失、知识浅薄、精神虚无、素养低下,并把这些都归咎为过度职业化。他们忙不迭地“纠偏”,强调不能只重工具性,把学生当成经济发展机器上的齿轮和螺钉,而应该回归高等性,加强学生的文化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灌浆”,否则学生就将成为畸形发展的“单向度”人。表面上看,这些观点正言匡过,堂而皇之,实际上却是无视职业教育规律、特点、教育对象差异和正确定位的矫“正”而“枉”,其必然的结果是直接否定了高职教育观念转变的成就,只能是再次将高职教育打回学科教育的“原形”。

分析偏向“高等性”定位论者的心理,似乎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对立思维陷阱。对立思维,即在思维中不自觉地把高等性与职业性、工具性和发展性等对立起来的思维倾向。比如主张加强高等性和发展性的论者,总是习惯性地把主张职业性的定位者设想为与“发展性”唱反调,和“高等性”过不去。其实主张职业性定位的人从未宣言和“高等性”“发展性”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他们难道不懂学生多学知识有益于其发展?他们何尝不希望学生成为技能与知识兼长、能力与素养并重的人?所以把“职业性”与“高等性”对立起来,认定和斥责“职业性”是影响“高等性”存在和学生文化贫弱罪魁的人,实在是虚造了“莫须有”的对立,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思维陷阱。

二是兼善诉求心态。其实,主张高等性、发展性,强调文化育人者,也未必不懂职业性对职业院校学生意味着什么,但他们还是执拗地强调二者的并重发展,这就是兼善诉求心态的表现。诚然,想让学生好,两全其美、锦上添花,无可厚非,也是持不同定位论者的共同诉求。关键看能否实现。如果这只是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或主观希冀,实际上难以实现,就必须调整这种试图求全兼善的教育定位,以保证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实现重点诉求。毕竟,人不可能完美无缺,事情难以都遂心所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抓主丢次,舍末逐本,权利取重,回归到职业性定位上来。否则,就可能钻进不当强求的牛角尖,落入“什么都想学好却什么都学不好”的陷阱。

三是无视对象区别。高职教育浮标定位源自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特点是什么?特点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多以形象思维见长,属于“场依存型”的认知类型,“感官―思考”型的学习风格。他们喜欢真实的情境化学习,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他们的实际情况如何?实际就是理论知识贫弱、文化基础薄弱,但这并非职业性之过,而是应试教育的后果。某省高考750分的卷子,最后只需150分甚至一度降到120分就可以被职业学校录取,这样的学生还能指望文化课学得怎样?还能要求知识与技能双双“出彩”吗?当然,高职三年,我们想做些弥补以“救失”,这没错。但倘若为了“救失”连“长善”也丢了,岂不更加失败和得不偿失。物之不齐、人之各异,乃事物的本然属性,岂可强求一律、完美?所以高职教育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地回归到“职业性”的原点上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特点和强项出发,培养学生的高技能。

当下高职教育的定位有一点已形成了共识,就是“类型说”。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所肯定的类型说,并非纯粹的类型说,而是职业性和高等性的你强我弱、你增我减“勾兑”出来的不伦不类的类别。比如大专和本科,学历层级愈高,高等性就强一点,职业性就弱一点。这种“类型”其实是纠偏至今所造就的类别和层级杂糅的东西。职业教育应然的类型,应该遵循技能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它有自身的层级和特点,即其高等性仍应体现在职业性、技能性上,仍应是以“职业性”为第一位的。知识性、理论性是随着技能提升的需要而跟进和提升的,这就好比卫星上天技术和马桶不漏水的技术,所需要的理论支撑知识有高低之别、尖端和低端的差异,但这种知识还是隶属和服务于不同技能需要的知识,而不是与技能“两张皮”的纯理论的、错位的知识的增减。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类型说,只有定位在这个层面,才能被贯彻到底,才是应然的、纯粹的、逻辑自洽的类别体系。

必然的结论是,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职业性”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千万不要被时而“姓高”时而“姓职”来回折腾的、并非真懂职业教育的导向忽悠了。这就好比栽树,根本不摇始能成活并枝繁叶茂。中国的职业教育文化如果连“职业性”的根本方向都坚守不了,真不知何时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何时才有出头之日、超越之时。我们需要不逐时风,独立思考;不和众嚣,独具我见。我们需要认清方向、立定格局、牢牢坚守、持续打造、精心培育,“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随黄叶舞秋风”。这样才能出特色、出文化,否则今天一个花样,明天一个花样,追风赶浪、随俗仰俯、与“热”共舞,如杜甫所云“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没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和信念“浮标”的定向,能办好职业教育吗?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

上一篇: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下一篇:高职本科的“学制”延长与“学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