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对基本问题的思考中

时间:2022-10-02 04:53:06

回到对基本问题的思考中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小故事,大意如此:

一个人,想给自己家中的一堵白墙上挂一幅画,以显其美。他敲了一颗钉上去,挂一下,钉子太小挂不住。他就想要在钉子后面加一个木楔,然后去找木头。他找到了一块木头,但是没有办法把它锯小。于是去邻居家借斧子。斧子太大,劈来劈去劈不出木楔,于是他去借锯子……折腾了一天,当工具都借齐的时候,他疲惫地回到家中,回到家中,他突然想:我借这些工具来要干什么?

当然,对于其中的细节不必较真,但这个故事的寓意却发人深省。我记得转述这个故事的作者还引用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名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最近遇到一位老师,我问:“您最近很忙吧?”他调侃说:“忙是很忙,碌碌无为,‘忙碌’啊!”――敢情“忙碌”还有这样的解释,我接着说:“忙于碌碌无为。”那位老师是我极尊敬的一位成就斐然的高人,他的调侃却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整天忙忙的,究竟在忙些什么?究竟在为何而忙?――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忙是很忙,碌碌无为”地“忙碌”了。

这就回到了本文所要说明的题旨上:回到对基本问题的思考中。

我们做教师的,也是很忙很忙的。然而,我们经常想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吗?――我们的忙碌,为了什么?我们究竟在忙于何事?我们要去哪里?……故事中借斧子的人,并不是一个“反面形象”,而是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因为当他折腾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中的时候,他终于思考起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我借这些工具来要干什么?而我们,更多的时候,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而是呼呼大睡,然后第二天,拿起斧子干活。干什么活?不知道。干什么活?为何干活?类似的问题仿佛并不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们只负责“干活”,于是,我们只能“忙忙”而后“碌碌”。

可见得,失去了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我们就会不知道自己欲有何为,就会不知道自己能有何为,就会失去自我,就会走错了道还浑然不知,。

其实,凡事都有“基本问题”,凡事必须叩问基本问题,叩问基本问题,心中有基本问题,才能让我们忙而不“碌”,“作”而有“为”。同样搬石头的工作,一个人的心中只有石头,他只是在搬石头,那么他就是一个无法享受工作快乐的“搬石人”;另一个人的心中有一座美丽的宫殿,他明白自己的每一道工作都与这座美丽的宫殿相关,他就是一个兴致勃勃的“圆梦者”――这当然是一个有点极端的讲述,但这至少也能够说明“思考基本问题”的意义。

最近,《人民教育》杂志开辟微信平台,推出“校长播报”的音频节目,邀请我打了个“头阵”,播报一分钟。要用一分钟的时间传递我们的观点、立场与做法,我想了一下,我只能讲“基本问题”,于是就讲了这样一段话:

大家好,我是江苏汾湖实验小学校长张菊荣。我们学校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鼓励教师“写书”,我们称之为“土书”,5年间我们编撰了253本“土书”,散发着泥土的芬芳。253本书背后有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让很多老师过上了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这个做法来源于我们对“教育是什么”的思考。我们的回答是“教育即促进成长”,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成长者。我喜欢思考这类教育的基本问题,只有深刻叩问基本问题,回答好基本问题,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在“教育”之中而忘记了教育背后的意义。

我对这段话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在围绕着“基本问题”思考。基本问题是什么?基本问题,其实就是根,其实就是魂,其实就是核心。叩问基本问题,其实就是“回家”――因为我们常常会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回家。当然,其实,更正确一点说,不思考基本问题的我们并没有走远,而是“迷路”了,甚至是一个自己迷了路都不知道的盲目行者。不思考基本问题,我们其实是走不远的;对基本问题思考得越深刻,我们就可以走得越远。只有思考基本问题,才能让我们清晰起来,坚定起来,自信起来,兴致盎然起来。

作为一个“办学者”,我们要反复地思考,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关于教育的基本理解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学生,他是谁,我是谁,我与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曾经在学校的校报上写过好几篇文章,作为连载,副标题都是“关于学校基本问题的思考”。作为校长,我觉得必须把关于学校的基本问题萦绕心头,一刻也不能游离,否则,就会在各种眼花缭乱的思潮与表象中失去判断、失去立场、失去自己――我并不反对,而且极其主张要开窗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如果我们没有思考基本问题的能力与习惯,那么,我们会被各种声音扰得坐立不安、无所适从,而如果我们具备了思考基本问题的能力、习惯与定力,那么,一切都可以用来丰富自己、滋润自己。

有一次,参加一所兄弟学校的规划咨询会。我所尊敬的成尚荣老师也应邀参加。在我们发表了意见之后,成老师发表见解,他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要回到“小学教育的性质”“小学教育的任务”中去思考――成老师所说的那些问题,正是“基本问题”。小学教育的性质,小学教育的任务,这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基本问题,我们明白吗?我们始终明白吗?我们在反复思量吗?当我们雄心壮志地沉醉于把小学生培养目标确立为“博学”“卓越”“杰出”这些高端表达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忘记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是小学,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教育的性质是什么,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小学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如果小学生都“博学”了、都“卓越”了、都“杰出”了,那我们中学生、大学生的目标又该是什么呢?――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思考基本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就犯糊涂。

还有一次,在苏州教育局参加一个会议。会议间隙,成老师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在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在谈“苏式课堂”,他说,关于课堂,“要回到基本问题的思考之中”。今年春节过后,我们邀请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先生来校讲学,中午用便饭的时候,杨先生几乎用同样的词语建议我们:“要思考基本问题。”

课堂,也是纷纷呈呈。思想、观点、模式、技术,你方唱罢我登场,老师常常会不知所措。怎么办?我们只有不断叩问基本问题,唯此,课堂才会纯粹,我们才会坚定――当然不是盲目的“坚定”。每一次听课,我们无一例外地要讨论同一个问题:目标。课堂失去目标,师生再怎么“忙忙”也会流于”碌碌”,是谓“失魂落魄”。目标,就是课堂的基本问题之一。面对不同的学科,我们又需要不断地叩问关于学科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语文教学变成了“课文教学”?我们为什么总是会忘记了“语文”而“我的眼中只有你――课文”,课文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呢?为什么数学教学变成了“做题目”?我们为什么常常忘记了“数学”而“我的眼中只有你――题目”,做题目的背后要学会些什么呢?学科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当我们把“主题班会”弄得像文艺汇演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主题班会”的性质是什么?当我们把“学校德育”幻化成做不完的“德育活动”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活动”要承载的使命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做错”声嘶力竭的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孩子?教师的角色特征是什么?我是谁?我的使命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看似极其形而上的问题,才真正决定了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才会最终决定我们的一生。李政涛先生著有《教育常识》一书,书中重提的那些“常识”,其实就是对“基本问题”的理解。

当然,关于基本问题的思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性思考,而是一种永远的思考,是始终在场的、反反复复要去思考的,是不可须臾而停止的,是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然后又会遭遇“山重水复”的思考。基本问题只有在复杂的、多变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境中才会日益明白,日益深刻,也日渐地具有创造性。关于基本问题的思考,也并不是“思维体操”式的书斋玄思或花拳绣腿,而是与“现场”“现象”“捆”在一起的思考,是情境中的保持与厘清、生成与发展,是一种行动思考,是在“做”中对“做的意义”的深思,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不至于做得很多而忘记了自己此刻正在做些什么。关于基本问题的思考,不是单一的思考,而是复杂性思维、关联性思维、本质性思考,纯粹的思考与万花筒的现实搅在一起的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既不迷失正途,也不单调乏味。让我们通过思考基本问题,去创造无限的变化,无限的精彩!因为,一切的创造、超越、变化,其实都在更准确地阐释基本问题的深意,都在更鲜活地揭示基本问题的魅力。

(张菊荣,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00)

上一篇:《有“利”可“图”――生活中示意图的解读与... 下一篇: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出口食品加工企业检验检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