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影视教学中微电影知识的传播

时间:2022-10-02 04:47:41

公共选修课影视教学中微电影知识的传播

【摘要】随着微电影的蓬勃发展,非影视类专业大学生对微电影知识的需求日渐凸显,本文将通过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影视课程教学实践,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微电影知识的传播,主要从调查需求分析、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影视教学 微电影 传播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视频逐渐流行,近几年微电影也开始蓬勃发展。微电影的盛行原因,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打破了传统电影创作中‘精英’与‘草根’的界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自己。大学生是引领时尚的弄潮儿,不仅是影视类专业学生对微电影相当关注,非影视类专业学生对微电影知识的需求也日渐凸显。然而,大多数高校基本上甚少有影视类及其相关专业,与微电影知识及创作相关的课程也比较少见,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电影知识在校内课堂的传播。

二、大学生微电影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正是由于微电影知识在课堂教学这一传播途径上受到很大限制,逼迫我们去思考如何让非影视类专业学生更多地了解微电影知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笔者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展了大学生微电影认知与需求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微电影的关注度、兴趣度和参与度,进而提出可否通过全院范围内的公共选修课影视教学,在大学生中传播微电影知识。

(二)调查过程

问卷设计阶段。根据调查目的明确了问卷调查的方向,问卷设计主要突出调查学生对微电影认知度和感兴趣程度,所在院校微电影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热衷度,以及对校园开设微电影相关课程的支持度等几个方面,题型分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以单选题居多,约占75%。

问卷调查及分析阶段。为方便问卷数据的统计,亦考虑到学生手机、电脑等网络使用的便捷性,问卷通过问卷星,共产生有效问卷107份。

(三)调查结果

学生对微电影较为喜欢,不感兴趣的仅占12%,而对微电影概念的认知通常以“微”和“电影”简单拼凑理解为主;有微电影创作经历的占3.74%,有意向拍摄一部微电影占28.97%。在对“如果学校开设有关微电影的相关课程你会去上课吗?”这一提问中,49.53%表示会去上,35.51%表示看情况。学生们认为,限制拍摄微电影的因素较多,排名最前的是拍摄经验和投入资金(约70%),其次是取决于机会和是否敢于尝试及能否找到演员等,而想拍摄的题材方面,主要以校园题材类为主,其次是科幻、社会、爱情、经典等故事类型。

通过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一方面学生的对微电影知识的认知较浅,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拍摄微电影存在一定的需求量,同时开设微电影相关课程学生支持率也较高。由此可见,在院校开设微电影相关课程这一想法是切实可行的。

三、影视教学中的微电影知识的传播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高校通过公共选修课开展微电影相关的教学也是切实可行的,由此我们设想,可以将较为系统的微电影知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层层传播与实践。

(一)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的设置一般需要三个基本因素:学科知识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因素。微电影和电影、影视密不可分,因而其知识的梳理可以借鉴电影学、影视学的知识体系。以影视学为例,其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主要课程:传播学、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等。

从这些课程当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微电影所需要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艺术领域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力;专业技术类,提高学生拍摄、剪辑技术;作品创作类,提高学生作品策划、创作能力。因此,微电影的知识传播,从宏观角度出发,则可以建立一个课程体系,从中微观角度出发,则可以在某一关键课程中巧设微电影相关内容。在下面的优化教学设计和强化实践教学上,我们采用了后者传播方法和途径。

(二)优化教学设计

我们基于《会声会影影视编辑》这一以剪辑技术为主的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设计。会声会影本属于家庭级、业余级人员都可以掌握的软件,学生学习不需要安排大量课时,可以满足微电影相关知识的融入和讲解。因而在课程内容方面,笔者融入电影史和微电影发展、电影如何拍成的、电影结构与蒙太奇、素材拍摄等系列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微电影相关知识的介绍,引出会声会影软件中各功能面板的使用,进而通过课堂教学任务的布置、完成、巩固,深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强化实践教学

“知行合一”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微电影知识的传播最后起到的效果也可以看成:学生最终能将好的创作通过画面形式呈现给他人。基于这一理念,在课程安排中以实践教学为主,通过积极引导、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一对一指导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信心,带动学生自发创作。实际上课过程当中,在实践案例的选取上,注重选取校园风景创作、校内活动剪辑、诗词制作、流行剧声效处理、宣传片剪辑与制作、个人生活照和视频编辑等方面的题材,引发学生深入挖掘创作题材。通过课堂案例的引入、任务的完成,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树立了学生自行创作的信心。

四、《会声会影影视编辑》教学中微电影知识传播有效性分析

(一)问卷设计和考核设计

为检验学生对微电影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课程前期问卷调查和课程后期实践考核,通过课程开设前后,对比了解学生对微电影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前期问卷主要基于前面提到的全院性《大学生微电影认知与需求调查》为基础,简化部分题目题型,增加课程教学期望值等题目。课程后期实践考核,主要通过设计期末考试卷形式,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技能考核,通过考核评价加以定性。考核设计重在了解学生对微电影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涉及微电影、视频剪辑、拍摄技术、课程掌握情况等方面内容。

(二)前期问卷调查分析

授课班级前期问卷(有效31份)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微电影表示不感兴趣的仅10%,对微电影概念的认知停留在浅层居多,普遍认为是小型电影,有意向拍摄一部微电影约40%。对“如果学校开设有关微电影的相关课程你会去上课吗?”回答显示65%表示会去上。认为限制拍摄微电影的因素仍是拍摄经验和投入资金以主,其次是机会和尝试等其他,至于拍摄题材,主要以校园、爱情、科幻居多,其他是社会、经典等类型。以上结果与前面大范围调查统计基本相似。在“学校开设微电影相关课程影响会如何”的选择中,认为“不好、没有意义”的数值为零,77%表示丰富了学生知识,26%表示不关心这些。而在通过课程学习希望学生到的知识方面,普遍学生希望能学会视频剪辑的相关知识,能制作关于一份自己班级或和自身相关的一些视频,也有些学生反映希望能学习到微电影的一些拍摄手法等。

(三)后期实践考核分析

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通过后期期末实践考核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微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微电影的概念、拍摄流程、拍摄技巧等方面均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视频剪辑方面,对视频修剪、视频特效使用、字幕处理、配乐等应用均比较熟练。从考核成绩来看,良好及以上占了近85%,不及格人数为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通过公共选修课《会声会影影视编辑》课程传播微电影相关知识也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微电影知识一方面可以通过某一门影视类课程教学进行有效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始微电影系列课程来更进一步地达到微电影知识的有效传播。

五、结语

通过前期学生问卷,后期开设课程并实践,高职院校利用公共选修课平台开设影视教学类课程达到传播微电影相关知识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在某一课程中融入微电影相关知识进行加以传播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若后期能更进一步,利用院校公共选修课平台深入挖掘微电影相关系列课程,将对微电影知识的有效传播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钱力.微电影:“自由表达”渐成燎原之势[N].中国文化报,2012-02-23.

上一篇:高考化学实验解题策略与分析 下一篇:浅析英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本位”学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