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的“4W”解读

时间:2022-10-02 04:23:36

学生评价的“4W”解读

“卓越课堂

编者按

检验“卓越课堂”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是否全面发展。至少要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本,二是教育教学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此,本期“卓越课堂”推荐两篇文章——《念好学生主体地位的“五字经”》就如何在课堂中着眼于“学”提出了“学、通、动、畅、简”五点有效建议;《学生评价的“4W”解读》则从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为什么评价着手阐述评价的作用与功效,既重理论分析,更重现实运用。

当然,“卓越课堂”的建设不仅仅只是上述两方面。它还需要我们从学校文化建设上去整体推进。正如本期推荐的《卓越课堂的文化构建》一文中所说:“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到卓越课堂,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我们发现,要真正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与师生生命质量,仅靠教学模式之类的外显状态、外部着力是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卓越课堂的文化构建。”

三篇稿件,虽各有侧重,但最终聚焦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卓越课堂”的核心诉求上,且作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为建设“卓越课堂”积极探索,踊跃投稿。

What

评价什么——

评价什么是学生评价的内容问题,简单来说,是什么样的学生是成功的学生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包括八个范畴: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学校在培养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突出的某些方面的智能。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现代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不同阶段教育的评价内容有所不同。学前教育是为儿童健康、幸福成长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义务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兴趣、身心健康、良好习惯方面得到培育和发展等。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阶段、兴趣需求等因材施教。

面对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负担,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的学生“模式化”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应具有的民主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世界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向。

近年来,上海以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改革为切入口,构建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十项指数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 “绿色指标”不仅通过各项指数的呈现反映学业质量水平,还多方面考察教育公平,如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主要了解公立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作的贡献程度;学业水平指数中的均衡分指数主要考察学校间、区县间和全市的均衡程度。

怎么评价——

怎么评价是学生评价的方式问题。简单来说,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评价学生。

在传统的学生评价过程中,我们常常只采用考试来评价学生。考试只是手段,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混淆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判断和追求。在芬兰,法律明确规定,学生在六年级之前,都不能以等级或分数来评断他们。芬兰教授帕思·萨尔博格指出:“当教师要评断某个学生的能力和表现时,我们要求用文字描述,详细说明,而不是简单地用分数或等级来评断。因为每个孩子各有所长,教师只有通过种种活动来了解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

1. 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最先是由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倡导的。在对传统的以奖惩为主导单向性评价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他们认为评价的构建应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目的,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评价的目标应是有层次和动态性的,应尊重被评价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评价的过程是开放的。发展性评价以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注重过程评价,评价学生进步程度;关注个体差异,评价学生不同特点和潜能;强调多种方式,评价学生接受教育后的需要满足和幸福程度。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关注学生进步,描述学生成长中的闪光点,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2. 个性化评语

一般认为,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一个阶段发展情况的总结评价。评语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也可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它既要全面、准确地写出学生的思想表现,又要写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个性,还应该明确而具体地强化学生的优点、指明学生的缺点。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个性化评语改变了以往程式化的评语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用客观事例来阐述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评语是教师与学生思想与心灵的对话,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目前,应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学科评价基本框架,研制学业质量检测命题技术,突破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模式,基本构建以学业水平为基础、结合学习经历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综合评价办法。

Who

谁来评价——

谁来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主体问题。

在传统的学生评价过程中,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和平时表现进行单向评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新的学生评价观应突破教师这一单向评价主体,转向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古巴和林肯提出“第四代教育评价”理念,他们认为,教育评价中的被评价者是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并努力通过评价促使被评价者个性的充分发展。评价结果是评价者与评价者对象不断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看法,教育评价应该建立在建构性探求的基础上,同时强调评价本身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验证新问题的过程。这种评价注重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注重启发和提高评价的主体意识,增强评价者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被评价者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这一评价理念凸显了教育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主题,而且也为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档案袋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教育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评定方法,它与传统评价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是评价的直接参与者,是选择档案袋内容的决策者甚至是主要决策者。档案袋评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并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

Why

为什么评价——

为什么评价是学生评价的评价功能问题,是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应用问题。

学生评价主要有诊断功能、发展功能和管理功能。学生评价的诊断功能是指通过评价有效地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具体而言,学生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了解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还能协助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和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对策提供了依据。学生评价的发展功能是指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都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同时,实施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形成性作用。学生评价的管理功能是把学生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从客观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和发展水平给予鉴定,以供高年级选拔,同时学生评价结果也可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

斯坦费尔比姆在反思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评价的形成。他在《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一文中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学生评价结果的应用过程中,应注重结果反馈与指导,由结果证明评价转变为过程改进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把评价作为全面了解教育教学状况的手段,作为发现和诊断教学问题的方法,作为改进教学行为的依据。只有这样,学校管理者才能够关注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出现的状况并及时补救或矫正,帮助教师掌握评价方法和正确使用评价促进教学的体验,提高在学校生活中敏锐洞察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

同时,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基于教育教学过程的真实性评价,把素质教育要求真正落到学校层面和课堂教学之中。■

上一篇:文本解读的四重境界 下一篇:清华系PE内斗成就蹊跷收购案“壹人壹本”爆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