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还是自救

时间:2022-10-10 10:39:20

约束了所有的个性思考,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每一个人都甘于等待发号施令,在被动中以服从为追求,自然限制了个体能量的释放。

一位调任的校长说起他的梦想。他说:“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他娓娓道来,给予我的就如一道梦幻般的彩虹。他读过金融的博士,对于经济不外道;又是资深校长,于是他梦里的学校可以用经济,延揽最优秀的老师,实践梦想的事业。

他设计的未来学校,注定与现实不同。但他说:“一个梦想罢了。没有支持的条件,这个梦在心里,在嘴里,是不会演变为现实的。”

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可是我们想不到,未必好校长都有条件让梦想圆满。

事情也是巧合。同一天下午,去一地。同车与人谈及孩子上学的事。有人说,自己的孩子读天津本地一所顶尖中学。孩子的数学老师学术素养差一点,学生有问题不能解答,就把问题挂在黑板上,向学生征询答案。但是就这么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成绩始终是本校最好的。

我颇感疑惑,按照目前我们接受的逻辑,只有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一个不被学生认可的教师反而把学生教出他人不及的成绩,这是为什么?答曰,学生都知道这个老师不行,不能依靠,学好本学科只能依靠自己。他的学生成绩好,恰恰是破除了教师迷信。

而我与这所学校的一位校长很熟,他过去与我说,本校教学有特殊性。因为学生是择优而来,学习能力很强,教师都觉得这里的讲台不好站。若学科素养有欠缺,经不起学生质疑,则会被学生赶下台来。正因为有这份压力,本校老师不太讲究怎么教,而专注于教什么的研究,努力在教学内容的宽广和深刻程度上不断树立个人权威性。所以,他说,本校课堂教师善讲,一言堂比较多。这是由本校特殊需要造成的。我接受校长的解释。

显然,上述这所学校另外的例子,颠覆了校长的解释。由此,我想,也许,我、校长和本校老师对于学生学习需求做了误读,我们的基本判断可能并不准确。一个优质生源的学校或许更加具备条件,教师少教一些,让学生多学一点。

同理,在薄弱学校,也有人解释道,本校学生学风差,学生自主意识差,自主学习不可能做得到,非要老师去讲,也许可以塞给他一些知识。这个认识也未必是正确的。因为,在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起步阶段,学生整体素质也是偏于薄弱,似乎也是非讲不学的,而他们的教学实践则表明,若他们少教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度起来,其学习效益则是具有超越特点的。

在教育管理上,本于延续习惯,或者叫框架思维,总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模式或经验,要别人服从,于是一切就顺畅了,问题即全部解决了。这种救世主认识其实把管理摆在一个无比尴尬的地位。你约束了所有的个性思考,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每一个人都甘于等待发号施令,在被动中以服从为追求,自然限制了个体能量的释放。

由此,一个有梦想的校长陷入无奈的境地,最终破灭了心里圆满教育的思想。而那些带有梦想的学生,岂不也是被善意的老师剥夺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而成为甘于被命运左右的人。自然也包括,在如此生态环境里的教师,每一天都等着谁来给你一个教学统一模式,只要按照规定进行教学,教学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

学生少了创造力,教师少了积极思维,而校长破灭了梦想,这一切的源头在哪里?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在教育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普遍接受这个认识,即非要改革才有出路。是自救还是他救,这个判断将会决定教育的未来。

包办一切,未必是出路。■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上一篇:失眠是个警报器 下一篇:伦敦“超级雾霾”对中国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