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 多姿多彩

时间:2022-10-02 04:12:06

作为近代剧场艺术之一以及舞蹈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舞剧在中国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于1939年创作的三幕舞剧《罂粟花》,开辟了中国舞剧的现代化路径。而1950年,欧阳予倩、戴爱莲等运用芭蕾形式和技法创作的《和平鸽》,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舞剧作品的问世。新中国舞剧初期的探索,形成了一手伸向民族与传统、一手借鉴西方的舞蹈观念和方法结构自身的创作思路。

《和平鸽》

《和平鸽》是建国后我国演出的第一部舞剧,也是运用芭蕾形式自己创作的第一部舞剧。于建国一周年“世界和平斗争日”首演,曾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意,郭沫若、沈雁冰特为本剧演出题词。

它综合地表现了在战争乌云的笼罩下,世界人民保卫和平运动的波澜壮阔的场景,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贩子外强中干的丑态;歌颂了和平战士乐观必胜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人类和平的伟大作用。所有这些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壮美的史诗般的内容,都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又以和平鸽的活动把它们贯穿起来。和平鸽在这个舞剧中,是作为和平的象征,同时也作为和平战士的象征而被美化了。

《宝莲灯》

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以舞剧《宝莲灯》为起点,中国舞剧创作进入了第一个辉煌期。《宝莲灯》的舞蹈语汇熔中国民间舞、戏曲舞蹈于一炉,借鉴西方、尤其是前苏联的舞剧创作观念,整合成一种表达方式,由此“树立了我国古典民族舞剧一种比较完整的样式”。赵青在《宝莲灯》中出色的艺术创造,奠定了她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央实验歌剧舞剧团首演于1957年的《宝莲灯》,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劈山救母》。故事中描写向往人间幸福美好生活的仙女三圣母,与青年书生刘彦昌邂逅,一见钟情,但是却受到自己的哥哥二郎神的百般阻挠。聪明的三圣母借用了“宝莲灯”的神力,击败了二郎神的法术,与刘彦昌结为夫妻,并且喜得贵子,取名“沉香”。但是二郎神并不甘心,唆使吠天犬盗走了宝莲灯,而趁机捉走了三圣母,把她压在华山底下,永世不得翻身。三圣母的儿子沉香被霹雳大仙所救,并教他习武。沉香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武艺,力大无比。用剑劈开华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

舞剧《宝莲灯》紧紧扣着爱情的这条主题,充分的利用了舞蹈手段塑造了六个活生生的不同的人物形象:三圣母的长袖、刘彦昌的水袖、沉香的剑、霹雳大仙的拂尘、二郎神及吠天犬的身法技艺,均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之上加以发展创造,富于表现力。还有扇子、手绢、“莲湘”(一种带响的花棍)、“大头舞”(假面)都以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舞来烘托了喜庆的气氛。《宝莲灯》对于中国舞剧的发展具有开拓的意义,在国内外的舞台上都受到广泛好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宝莲灯》开启的“古典舞剧”创作道路,引发了一系列追随者和同类风格的舞剧作品,如《牛郎织女》、《刘海砍樵》、《后羿与嫦娥》、《小刀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小刀会》运用戏曲舞蹈、武术、江南民间舞蹈、西方华尔兹等多种个性化的舞蹈语言,打破了以往舞剧流于神话题材的窠臼。它的“章回体”结构方式、“二分法”的创作模式,成为后来中国舞剧创作的“蓝本”。

60年代中叶,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相继问世表明中国芭蕾舞已度过“从无到有”的萌芽状态,进入自主创作和芭蕾“民族化”时期,并通过这两部作品,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芭蕾的实力和价值,也成为了中国芭蕾的保留剧目。它们的实践,开拓了芭蕾艺术表现现实题材的可能性,更拓展了舞剧的表现功能,为中国舞剧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红色娘子军》

北京舞蹈学校芭蕾舞团根据总理提出的“要创作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的指示,在1964年初创作上演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现代芭蕾舞剧。这部舞剧的编导是李承祥、蒋祖慧,主要演员是白淑湘(现任中国舞协主席)。剧组在创作过程中,深入到海南岛琼海县,遍访当年的娘子军连战士,收集关于当年“娘子军”的种种故事和人物原型的命运经历。舞剧《红色娘子军》共7场,连序幕和过场共9场,是中国当时前所未有的大型舞剧。这个舞剧继承了芭蕾的优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过去芭蕾舞的传统程式,独舞、双人舞,性格舞的处理完全从戏剧发展和人物塑造出发。《常青指路》中的双、三人舞和性格舞《五寸钢刀》都是很精彩的舞段。

《红色娘子军》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排练完毕。可是在试演时,领导同志提出只有娘子气,军人的气质却不浓,于是剧组又深入到部队去接受军事生活的体验,于国庆前夕接受的审查。看过后兴奋地说:“很成功,明天就可以为外宾演出”。中国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这样在1964年10月1日于首都天桥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此后,芭蕾舞剧《白毛女》、《沂蒙颂》也出现在芭蕾舞台上,这表明:中国的现代芭蕾舞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剧第一场。《红色娘子军》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舞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文学名著纷纷出现在舞蹈舞台上,如《红楼梦》、《祝福》、《繁漪》、《鸣凤之死》等,同时涌现了《奔月》、《人参女》、《咪依鲁》(彝族)等民族舞剧。而舞剧《丝路花雨》的创作,先声夺人地吹响了古代乐舞文化复兴的号角。这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大型舞剧美轮美奂。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舞剧事业的复苏和民族舞剧新时代的开始。

《丝路花雨》

《丝路花雨》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它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

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拥有4500平方米精美壁画,被誉为墙壁上的美术馆,如今它已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一个源泉。1979年5月23日,《丝路花雨》剧正式立于舞台,并于同年10月1日为庆祝建国30周年,赴北京演出28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11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专场文艺晚会,受到在京各级领导的赞许。之后的11月至12月在广州演出30场,并与广州太平洋音像公司录制了《丝路花雨》选曲盒式磁带。1979年底应新华社香港分社和联艺公司的邀请,赴香港商业演出15场,引起海内外极大反响,称其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1980年《丝路花雨》在全国各地巡演193场,在中国文艺界刮起一股强劲的敦煌艺术旋风,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轰动国内外,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1981年6月《丝路花雨》剧应外国友人邀请,赴朝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演出23场,并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1982年3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丝路花雨》彩色银幕艺术片。同年,《丝路花雨》荣登世界第一大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1994年《丝路花雨》剧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上,《丝路花雨》作为唯一的一台节目,做了祝贺演出。《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至今,共演出1500余场,观众达310多万人次,2004年10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多年来,《丝路花雨》先后访问过朝鲜、法国、意大利、日本、泰国、前苏联、西班牙、土耳其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该舞剧舞蹈语汇的发现和对“S”形动作体态的发掘,为“敦煌舞”的体系和中国舞蹈的创作观念增添了新的含义,为古舞的当代诠释找到了一条贴切的道路。

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舞剧创作是十年浩劫中被压抑后的迸发。南北舞剧大户率先引领,上海歌舞剧院的《奔月》、《凤鸣岐山》(1981)、《木兰瓢香》(1983),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文成公主》、《铜雀伎》等交相辉映。与此同时,各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的舞剧:《卓瓦桑姆》(藏族1981)《珍珠湖》(满族198l》、《灯花》(苗族1983)、《东归的大雁》(蒙族1985)、《森吉德玛》(鄂尔多斯族1987)等相继开花,其中许多作品具有首创和填补空白的意义。直至1990年获文化大奖的朝鲜族舞剧《春香传》堪称o线。这个时期的舞剧开始变革以往的观念、审美与动作语言走向,破除单纯、现象性的描摹,视点转向对人的内心矛盾、生命本质意义的探究,语言功能的严肃性、深刻性提上了日程。芭蕾舞剧《祝福》(编导:蒋祖慧)凸现祥林嫂的精神状态,达到了抒情悲剧的艺术效果。由胡霞飞、华超等编导的舞剧《繁漪》的心理结构方式,为中国当代的舞剧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与此手法相近的,还有舞剧《鸣凤之死》。1985年辽宁芭蕾舞团创作的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这一时期芭蕾民族化道路上绽放的又一朵奇葩。

90年代后,舞剧人对地域文化和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现实题材的关注与投入,体现其文化自觉和政治热情的提升。如:福建省歌舞剧院1993年推出的表现近代航海人情怀的《丝海箫音》和同年云南省歌舞团极具创新意味的彝族舞剧《阿诗玛》以及湖南省歌舞剧院以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剧《边城》(1996),都以凸显地域文化特色获得成功。又如:配合香港回归的命题舞剧《虎门魂》(战士歌舞闭1997),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优于同一时期其它剧种类似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反映希望工程的《远山的花朵》(四川省歌舞剧院1997),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此间上演了两部表现音乐家生平的舞剧:《阿炳》(无锡歌舞团1998)和《星海》(广州市歌舞团),题材的突破性和颇具匠心的舞台呈现,显示了舞剧人的胆识和实现题旨的才华。此后,直至跨入新世纪,“腕儿级”编导都有不俗的表现,《野斑马》(张继钢)、《闪闪的红星》(赵明) 、《瓷魂》(苏时进)等纷纷亮相,对舞台综合因素的妙用以及对高科技手段的驾驭,促进了舞剧总体品位的提升,显示了舞剧创作的强势阵容和艺术上的不断成熟。

《二泉映月》

1997年,辽宁芭蕾舞团创排了大型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此剧在几年间荣获了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第6届中国戏剧节金奖等诸多部级大奖,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列为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成为我国民族芭蕾舞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之后的第三部经典之作。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取材于江苏无锡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传奇故事:青年艺人泉哥(阿炳)与老琴师的女儿月儿有了纯真的恋情,恶霸古四爷逞凶夺爱,抢走月儿。月儿逃出古府与泉哥相会,气急败坏的古四爷把月儿沉下湖底。泉哥自残双目,将美丽的月儿永远存在心中。集中而又简洁的故事情节与芭蕾舞蹈语汇的巧妙结合,能使观众感受到写意诗画一般的意境。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舞台科技的飞跃发展,舞台设计,灯光服装以及音乐效果都为舞剧的整体视听觉效果大大增色。舞剧在形式和题材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大导演大制作与小剧场小投资并驾齐驱,商业与艺术得到有机的结合,剧场教育虽然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心,但是已初见成效,多元化是这个阶段舞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下称“精品工程”)。自2002―2007的5年间,国家财政投资2个亿打造了50部精品剧目,其中舞剧创作有9部之多,约占五分之一。这其中有空政歌舞团的《红梅赞》、陈维亚的《大梦敦煌》、王新鹏(后经王媛媛等进一步打造)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门文元和高度的《红河谷》、丁伟的《妈勒访天边》、张继钢的《一把酸枣》、张弋和刘小荷的《风中少林》等。

《大梦敦煌》

四幕舞剧,兰州歌舞剧院排演。该剧以古代敦煌为时空背景,演绎出青年画家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感情经历曲折波澜,戏剧冲突集中激烈。该剧创作阵容特别强大,在舞蹈、音乐、舞台美术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舞剧音乐体现出敦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风格多样、旋律优美,曾作为优秀的交响乐作品于2007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舞蹈编排融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与民间舞为一炉,于浑然天成中体现出非凡的创造性,独舞、双人舞与群舞编排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舞台美术气度不凡,用现代化手段重新诠释了敦煌艺术诸种经典元素,其辉煌华丽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该剧在表演方面亦体现出当今中国舞坛的最高水平,经典版本中由青年舞蹈家刘震(饰莫高)、田青(饰月牙)共同演绎的三段双人舞已成为中国舞剧双人舞中极为难得的佳作,而刘震表演的独舞更被称为是中国舞剧男子独舞的重大突破。

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大梦敦煌》是近年中国原创舞剧中当之无愧的顶级之作,使中国舞剧进入了用舞蹈语言刻画人物细腻情感的新阶段,是继《丝路花雨》之后中国民族舞剧达到的又一高峰。该剧自2000年4月首演于北京以来,已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多项荣誉,2005年1月又荣登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工程榜首。2007年10月,大梦敦煌作为全国十大经典舞台剧目之一参加国家大剧院首轮试演。《大梦敦煌》前期投入达600万元,是中国前期投资最多的一部舞剧。截至2008年,该剧已在全国27个城市与欧美多个国家演出500余场,累计票房收入5000余万,成为中国民族舞剧商业运行最为成功的案例。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以浓墨重彩创作新中国芭蕾”。 2001年5月2日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于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根据张艺谋同名电影改编)在北京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举行世界首演。此后3年时间里,该剧演出100余场,足迹遍布世界,成为中国近年来新编剧目演出场次最多,票房收入最高的一部舞剧,创造了演出市场的一个奇迹。他的制作班底也是名人荟萃。编剧、导演、艺术总监:张艺谋 制作人、总监制:赵汝蘅,编舞:王新鹏、王媛媛 等等。

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中国旗袍首次亮相于芭蕾舞台,由于设计巧妙,旗袍不仅没有禁锢演员的舞蹈动作,反而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享受。三位女主人公分别以红色、黄色、绿色为主要服装色系,旗袍的款式则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元素。此外,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音乐创作也颇为出彩。55人的西洋乐队与十余人的民族乐队配合默契,在演出现场,我们能够听到大提琴与京胡和谐应答,气势磅礴的交响音乐映衬着旋律优美的民族弦乐,宛若行云流水。

近两年,又出现了浓缩中国古代四代美女命运的《绝代佳人》(中国歌剧舞剧院)、揭露当今钢筋水泥城市生活阴暗的现代舞剧《霾》(当代芭蕾舞团)、第一部民间民族舞剧《第五朵金花》(北京舞蹈学院)等数不胜数的好戏。60年来中国舞剧的作品数量呈几何式递增,已成世界奇景,即便有上百篇文字也不能详尽。回顾以往,我们对舞剧的发展充满信心,阔步向前,创作和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奇葩。

上一篇:用产业运作方式传承昆曲艺术 下一篇:《艺术人生》“六一”特别节目 向儿童作曲家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