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 不断探索

时间:2022-09-10 05:00:00

独具特色 不断探索

摘 要: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到2008年9月,已创办了25周年,共发行了100期。文章以2000―2007年的《音乐探索》为范本,从栏目设计、编辑方针、重点栏目的学术支撑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一些编辑学上的分析,认为《音乐探索》有着独具特色、不断探索的办刊特征。

关键词: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编辑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15-04

四川音乐学院学报取了个好名――《音乐探索》,它的名称立即会使人想到对音乐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令人困惑的问题进行不懈地探究,给人以不断奋进的感觉。还是在1990年初,出于对《音乐探索》的敬仰(那时,我还刚刚成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不久),我写了《对“百花潭铜壶”嵌错图像中乐舞文化的再认识》一文寄给《音乐探索》,在不长的等待与期盼之后,便收到了《音乐探索》的1990年第2期,其中就刊登出我的那篇所谓的论文。它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我对音乐学研究的热情,并一直激励着我在音乐学研究的稿纸里攀爬。

在今年4月份的一天,突然接到《音乐探索》编辑部主任陈达波先生的电话,告知这份对我产生极大帮助的刊物到2008年9月,已创办了25周年,发行100期了。陈老师嘱咐我为此写点什么。由于目前我也在从事音乐编辑的工作,出于对《音乐探索》的热爱,便找来2000年至2007年的《音乐探索》,看着那些制作精良的刊物,不禁感慨万千。

说实话,尽管我必读每期的《音乐探索》,但也只是阅读书中大意,看看其选题与我们刊物《黄钟》有无撞车,从来未以音乐编辑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过认真地审视。如今,当这8年共32期刊物摆在眼前,仔细揣摩着《音乐探索》的办刊方针,不禁从心头涌出:“独具特色、不断探索”的评价思绪来。

本文虽说是要对《音乐探索》进行“编辑学分析”,但由于自己学术水平有限,无法对其100期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只能对近8年来的《音乐探索》作初步的探索,以发现其办刊特征,而有利于我今后主持《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工作时学习借鉴。

一、独特的栏目设计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型的音乐期刊,《音乐探索》有其独特的栏目设计,综观2000―2007年其栏目总数为20个,这其中常设栏目为4个:“技能技法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音乐教育)”①、“作曲理论”;重要的栏目有“音乐史研究”②、“音乐美学”③、“音乐文献学”④,但非每年都设立的栏目;此外,还有“特稿”、“专稿”、“音乐学研究”、“随笔”、“音乐评论”、“书评”、“研究生大学生论文选”等栏目,当然,这些都不是每年的常设栏目;还有两个临时性的专栏⑤。为了便于分析《音乐探索》的办刊特征,我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些栏目,将某些栏目作了合并同类项的统计(见附录I)。

8年来,《音乐探索》所有栏目的发文总量是698篇,在上述4个常设栏目中的发文量排序依次为“技能技法研究”(178篇)、“民族民间音乐”(128篇)、“艺术教育(音乐教育)”(114篇)、“作曲理论”(80篇)(见附录Ⅰ)。它们分别占全部栏目发文总量的25.5%、18.34%、16.33%和11.46 %,这4个栏目发文量之和,占总发文量的71.63 %,也就是说,这4个栏目发文量占去了所有20个栏目发文量的近3/4,由此可见,以上4个栏目是《音乐探索》的偏爱栏目,也因此构成了其基本办刊特色。

除了以上4个常设栏目外,我以为,对《音乐探索》起到重要作用的栏目是“音乐美学”、“音乐史研究”、“音乐文献学”三个栏目,虽然“音乐美学”在2007年缺少栏目设置,但其总共41篇的发文量,还是占到总发文量的5.87%;“音乐史研究”有6个年度设立,发文量34篇,占总发文量的4.87%;“音乐文献学”也在6个年度中发文11篇,占了总发文量的1.57%,这3个栏目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2.31%,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它们占据的份额并不太大,但其所发文章的理论含量是《音乐探索》的质量保证,因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探索》注重了其他刊物并非非常在意而又是相当重要的“音乐文献学”栏目,其跨学科的意义非凡,显示出《音乐探索》的编辑们对交叉学科的关注,以及对音乐文献学在音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王光祈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学家之一,对我国的音乐学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音乐探索》对这位四川籍的我国音乐学领军人物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故而在2003年这位音乐学的先驱人物诞辰110周年之际,四川音乐学院举行了纪念会,顺理成章《音乐探索》便设立了“纪念王光祈《音乐探索》诞辰110年”栏目;蜀派古琴历来是中国古琴的重要流派,而喻绍泽先生是蜀派古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2003年,四川音乐学院也举行了其100年诞辰纪念会,故而,《音乐探索》也设立了此栏目。这两个临时的栏目的设立,表现《音乐探索》编辑们对音乐界先辈的重视,也体现出对当前重大音乐活动的特别关注。

《音乐探索》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稳健的编辑方针,尽管从总体上看,它的页码发生过一些变化,如2000―2003年,其每期页码为96页,而从2004年―2006年,每期页码增至104个,在2007年的第1、2、4期页码又增为112个,只是在当年的第3期,它则为124个页码。从这8年来的每年总页码与发文比率中,我们可以看到每篇文章平均页码的变化:

从表一中我们看到,《音乐探索》8年来的发文长度基本保持平衡,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其文章最长的年份为2006年,每文平均长度为5.33个页码;而最短的文章出现在2007年,每文平均长度为4.14个页码,这最长与最短的文章长度相差1.19个页码。之所以会在2007年产生了突然平均每文页码的减少,从以下年度总栏目发文量中可以看出:

结合表一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2007年《音乐探索》的总页码增加为460页,但由于“技能技法研究”栏目发文量突然大增(46篇),故而,导致平均每文页码的相对减少。但从总体上说,《音乐探索》在这8年中,发文量的页码大致还是保持平稳的,体现出其稳健的编辑方针。

《音乐探索》保持其稳健的编辑方针,还体现在它一直保持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栏目的重视,除了两者总发文量保持着稳健、平衡的水平,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

从以上两个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探索》在“民族民间音乐”与“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栏目中,不仅表现出对此栏目文章的热衷,而且保持着发文量平稳发展的态势,这是《音乐探索》保持稳健发展编辑方针的有力特征。

三、重点栏目的学术支撑作用

在《音乐探索》的所有栏目中,有6个栏目是支撑其办刊水平不断攀升的栏目,它们是“技能技法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作曲理论”、“音乐美学”、“音乐史研究”,它们是《音乐探索》的主流栏目,这些栏目8年来共发表文章575篇,占总发文量的82.38%,不仅是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文章的选题上、论述质量上,都对《音乐探索》的理论水平起到巨大的学术支撑作用。

作为发文量第一的“技能技法研究”栏目(见附录I),它在设计上也有其重要的特征,它不局限于对传统声乐、器乐(乐器)的技能技法研究上,许多论文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上升到音乐思维、音乐美学的高度,实际上,许多文章已远远超出单纯技能技法的研究,而进入跨学科的论述之中,这也便显示出《音乐探索》的编辑思想在努力打破单纯演奏演唱技能技法的束缚,而具有跨越的编辑思维。

从2000―2007年的“技能技法研究”栏目中,我们梳理了其细目:

以上表三中“外国乐器演奏”包括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等等外国乐器及乐曲的演奏,“声乐演唱”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等的研究,“中国乐器演奏”包括对我国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乐器与乐曲的演奏技术与乐曲处理等,“其他”包括视唱练耳、录音技术、作品的演奏技法等等。与其他刊物相比,《音乐探索》在“技能技法研究”栏目异常看重,这可从以下图表中可以看出:

从图三可以看到,在2002年与2007年是“技能技法研究”发文的两个高峰期,前者为35篇,后者为46篇。从一般规律上说,在音乐的技能技法的研究上(无论是声乐或是器乐)一般文章规模都不会太长,只是就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加大了发文量,也就增加了信息量。但就整体而言,发文量的增加会导致平均文章页码的减少,也导致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缺少深入论述的可能。但无论如何,“技能技法研究”是《音乐探索》的重要栏目,而编辑者对其的关注尤为表现在2002年与2007年。

《音乐探索》关注的另一栏目是“民族民间音乐”,尽管它只占总发文量的18.34%,但从文章质量上看,它们却是支撑《音乐探索》令人瞩目的重要栏目之一,此栏目的选题涉及到古谱学、各少数民族音乐、古代调式、中国音乐的结构、民族音乐与民族或民俗的关系等等,其涉及领域之宽广、题目之新颖,常常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共27篇)就涉及到土族、撒拉族、傣族、白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藏族、维吾尔族等等,可见,《音乐探索》对少数民族音乐表现出相当的关注,这表现出编辑思想对文化多元性的重视,这个栏目大大促进了《音乐探索》的研究的丰富性。

“作曲理论”栏目发文量不是太多,8年来只发表80篇,占总发文量的11.46%,但从文章的质量上来观察,它与“民族民间音乐”一样,属于支撑其理论含量的重要栏目,它涉及到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写作、调式理论、作品研究、节奏研究、音乐流派等等,这些文章的刊发,显示出《音乐探索》的编辑者对许多前沿理论问题的关注,许多论文的论述具有开创意义。

顺便一提的是,《音乐探索》在2001年、2003年、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度,设立“研究生大学生论文选”之栏目,显示出对青年学子的特别关注,促进了青年学子的科研热情。

四、结 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其一,《音乐探索》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型的音乐理论季刊,它有着独特的栏目设计,在2000―2007年,共有20个栏目,合并同类项和去除两个临时栏目,共有14个栏目,其中常年设立的栏目有4个。

其二,在所有栏目中,《音乐探索》最重视的栏目有3个:“技能技法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它们在8年来发文量都超过了100篇(见附录I),占总发文量的60.17%。

其三,对《音乐探索》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的栏目是“民族民间音乐”、“作曲理论”与“技能技法研究”,其许多论文的选题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音乐探索》的装帧设计可谓别出心裁,它采用了异形本的16开设计,无论是封面还是内芯,都充满了朝气,透露出蜀地文化清新、灵秀的气质。

综观《音乐探索》100期的办刊历程,正是由于历届编辑的不懈努力,以其刊物办得灵气、朝气、虎虎有生气。它那不断攀升的学术质量得到学界好评与肯定,故而在2007年底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行列。作为编辑同行的我,为《音乐探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川、鄂、陕(SWX)音乐学院联刊”⑥的《音乐探索》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发展着,而我们《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又应该怎样借鉴其的办刊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办刊水平呢?

注释:

①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观察《音乐探索》的所有栏目,我以为有些是可以合并同类项的,如2000、2001、2002和2003年有“艺术教育”栏目,而无“音乐教育”栏目,而2004年就只有“音乐教育”而无“艺术教育”栏目了。再如“特稿”与“专稿”、“音乐评论”与“书评”、“音乐评介”和“作品评介”,从文章性质上以及年份的栏目平衡看,是可以合并统计的。其他栏目也有类似情况,故而,将其合并统计[见附录Ⅰ]。

②“音乐史研究”栏目在2002、2003年度没有设立。

③“音乐美学”栏目在2007年空缺。

④“音乐文献学”栏目在2005和2007年未设立。

⑤这两个临时性的专栏为2003年的“纪念王光祈诞辰110年”与“纪念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诞辰100年”。

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与西安音乐学院三院校构成松散的办学联合体,而三院校的学报也因此而成为“联刊”。

上一篇:探索无止境 更上一层楼 下一篇:浪漫主义时期欧洲音乐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