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英诗歌中夕阳意象之生命感悟

时间:2022-10-02 01:44:05

浅探中英诗歌中夕阳意象之生命感悟

【摘 要】夕阳,只是太阳的另一种形式。每日沉下的总是同一个太阳,然而从古至今,人类对滋润万物生长的太阳有着无限的遐想。夕阳作为包含文化信息的情感符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历来为中外文人所喜好。对于转瞬即逝的夕阳人们更感眷恋不舍,诗人们大量将夕阳嵌入他们的作品里,寄托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展现他们深层的精神世界及其独特而丰富的情感心理。

【关键词】夕阳;意象;中英诗歌;生命感悟

一、英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自然的色彩,形状和声音是天造地设的,是有定的,而他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情却是不定的。夕阳意象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图画和形象,更是寄托感情的载体。麦克思·缪勒指出:“旧落则是心灵发抖焦急的时刻”。插上翅膀的时间的战车在身后疾驰。光阴似箭,生命将逝的感觉总是笼罩在心头。现代主义诗人威廉姆·巴特勒·叶慈(W.B.Yeats)在《十月的天》中写道:“十月暮色里,碧水映蓝天,天鹅何其美,我心反悲哀,天鹅翔如昔,景物已全改。”

诗人曾热恋女演员莫德·冈,曾参加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两者都使他大失所望。19年后诗人故地重游,明显感到自己年龄和感情的变化,充满了对无忧无虑的天鹅的羡慕。当人没有了生活信心,缺少了精神支柱,衰老的感觉就会早早爬上心头,才会强烈地感受到人生之暮的存在。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lTick)也有反映这种心理的作品,如《咏黄水仙花》。

在英国,黄水仙花凋谢得太快,人生如水仙,匆忙而短暂。夕阳被当作一个短暂人生的参照物屡屡被文人嵌于诗词里。与中诗不同的是,英诗常常将夕阳与死亡相联系,而这却是中国文人墨客所忌讳谈到的。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第73首诗中,感到他的生命已经进人了冬季,像白天到了黄昏。伊丽莎白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不长,过了35岁就自认为接近老年了。他的另一首诗《时间与爱》中也有这样的诗句:“盈和亏,得和失相互交替,时间总会来夺去我的爱人(一说爱友)。这念头真像“死”呀。墓园派诗人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的Eler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墓园挽歌》更是将这种夕阳—死亡情结推向极至。

1742年,诗人的挚友理查德·威斯特(Richard West)英年早逝,一连几年,诗人悲痛不已,他渴望向别人传达内心的痛苦、烦闷,其孤寂的心情就像他笔下这迷蒙的暮色,凄凉的墓园:

晚钟殷殷响,夕阳已西沉。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群牛呼叫归,迂回走草径。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农夫荷锄犁,倦倦回家门。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惟我立旷野,独自对黄昏。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暮色何苍茫,景物渐朦胧。

Now fades the glimmering landscape on the sight.

四野俱寂静,无声亦无风。

And all the air a solemn stillness holds.

惟有小甲虫,纷飞声嗡嗡。

Save where the beetle wheels his droning flight.

远处灯玲响,羊群进圈中。

And drowsy tinklings lull the distant folds.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寂寥冷落的客观事物和孤凄思念的主观心情结合起来,塑造朦胧恍惚的意象,表现出他所深刻体验的忧郁情绪。需要说明的是,英国诗人的这种夕阳情结虽是老冉冉其将至死,但他们劝人惜时,却并不悲观。

在西方,文人比较注重理性和人本精神,强调个体意识。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宗族为本位”。西方文人目睹夕阳西下,他们更多的是劝人惜时,及时行乐,他们充分肯定纯美的爱情、真挚的友谊和欢快的青春,他们注重追求个人的幸福,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观点。

二、中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太阳的西沉,反映的是时光的流逝,因而面对夕阳,中国诗人意识到时光的飞逝,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对生命的短暂表达出无限的悲伤。王实甫的《西厢记?送别》中写莺莺傍晚时送别张生,怅望夕阳,“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此时主人叹恨的是斜晖将尽,时光无情。晏殊的《浣溪沙》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无理而巧妙的发问,将几多人生华年难再的怅恨、感伤寄予其中。阮籍的《咏怀诗》,“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朝阳忽蹉跎,盛衰在须臾”,“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在《咏怀诗》这些诗句中,我们都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诗人把夕阳比喻作时光的流逝,人之将尽而事业未成的哀叹。人的命运无法与自然的力量抗衡,逃避对黑暗现实的无能为力,更逃避自身渺小所带来的绝望,“夕阳”在这种绝望的逃避中也蒙上了一层凝重沉郁的阴影。

龚自珍的“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太阳西沉人当归。所以当归不归的时候,这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暝色起愁就是因为人生易逝。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流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永恒的心愿就是还抓得住它。

李商隐的《登乐游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的这一切景象是温馨的、欢愉的;“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时光紧迫,渐渐地临近了黑暗,留下来的是悲伤的、是苍凉的。同样感慨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同时表达了诗人理想破灭的一种叹惜的心境。所以空间迷茫的温馨和时间冲破的苍凉,组合成了这些荒烟落日、几缕斜阳,组成了中国千古以来日暮情思不舍的歌唱。人面对着夕阳,有多少文人都留下来他自己的一种祈求——让时光流逝的慢一点。

李白的《古风》中写道,“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意思是当黄河一路向东奔流的时候,太阳却刷刷地西向落下了,这一切是如此匆促,这一切时不我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这样水向东流,日往西斜,这一东一西的奔走,生命流光转瞬即逝了。

天下夕阳是同一个,西沉东升,岁岁年年,终古不息,它从未改变过。而人生却是起起落落,世事更迭,夕阳亘古凝视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它给人们带来了充分的想象,使人着迷,使人赞叹,亦使人感伤,这些,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这种对生命的感悟无论在中方还是在西方都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些许差别而已。

参考文献:

[1]张晗.夕阳意象美学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2期.

[2]李书仓.天下夕阳望相似,中外诗人别样情——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的伤时情结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1期.

[3]杨敏,万春.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夕阳意象及原型分析[J].宿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4]李国春.论古代文学中的夕阳意象[J].古代文学研究,2006(2).

[5]乔翔.晏殊词的夕阳意象[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上一篇:律师执业的刑事法律责任及其豁免 下一篇:论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